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通过文学、美术和音乐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概述了世界近代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本课的引言部分,即贝多芬拒绝为侵略别国的法国军官演奏的故事,教材这样安排其目的在于,第一,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牢牢吸引学生;第二,贝多芬所表现出的品德是文学艺术家所共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课教学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就在于他所创作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俄国现实生活,他的作品深深打上了他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努力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烙印,体现了他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品质。教材概述了《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内容和情节以说明托尔斯泰作品的特点,《战争与和平》讴歌了俄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斗争精神。托尔斯泰晚年的“平民化”道路的选择是教材的难点,它反映了托尔斯泰所生活的优越环境与他所创作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矛盾。为了更好地创作,就要摆脱贵族化的生活。
梵高和他的《向日葵》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梵高的一生都处于不断追求和探索中,梵高的名言集中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他能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通过绘画这种形式反映出来,说明了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是本课最后一个重点。贝多芬堪称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第一,双耳失聪使他异常痛苦,但他勇于向命运挑战,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等不朽乐章。第二,贝多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富于正义感。教材通过两个典型事例予以叙述,这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了他高傲、不驯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自信,这些性格特征不仅反映在他的生活中,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贝多芬的音乐跳动着强烈的时代脉搏,充满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精神。贝多芬的音乐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在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最高峰。
二、教法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教师着重从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家的品德修养来说明其高尚的人格,牢牢吸引学生,顺利导入新课。
2.“文学巨匠”一目,教师首先分析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要说明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通过三个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说明,避免学生误认为这一时期只有三个代表人物的认识误区。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要指导学生阅读,特别要指导学生阅读《战争与和平》的小字部分,以加深学生对托尔斯泰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良方的认识。
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于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认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美术名家梵高,着重应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梵高的生活经历集中反映了他关心他人,在逆境中表现出对生活热爱的良好品质;第二,通过《向日葵》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梵高绘画的特点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梵高经历的小字内容,重点了解梵高的品行及在逆境中的艺术创作,加深对梵高“名言”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对待学习和生活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关于《向日葵》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从实际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入手,使对作品的分析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然后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向日葵》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绘画的特点有一个初步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绘画代表作品,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绘画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对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使学生对不同文化具有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关于贝多芬及其作品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熟悉的积极因素,因势力导,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说出熟悉哪些有关贝多芬的作品,其次要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青年时期双耳失聪,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事创作的经历,组织活动让学生进行尝试,通过模拟体会贝多芬创作的经历。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困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困境可以使人振奋,培养学生遇到挫折要自强不息的品德。
《英雄交响曲》的教学要处理两个问题。第一,有条件的地方要播放该乐曲,使学生通过欣赏乐曲受到强烈振撼,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从而体现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培养学生欣赏情趣,使学生通过欣赏乐曲,认识到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第二,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加深学生对《英雄交响曲》来历的认识,可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拿破仑统治时期内容的回顾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有关内容,认识贝多芬为人正直,爱憎分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三、学法指导
1.充分调动学生对该时期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有关内容加深对该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
2.该课内容特别是小字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要指导学生阅读,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忆更多的内容,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分析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答案提示:例如《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一家由兴盛到衰败的史实,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
例如《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反映了我国人民结束了xxx,豪情满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事实。
练一练
连线:
活动与探究
根据不同的爱好,自愿组成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小组,办一个报告会,分别介绍托尔斯泰、梵高和贝多芬生平和创作活动。活动前,分头搜集材料。
提示:1.报告会:以托尔斯泰、梵高、贝多芬生平和创作活动。以不同小组收集整理材料综合,确定小组发言人。
2.不同小组发言人可对文学、美术和音乐三个代表人物的生平和作品进行发言,对不同代表人物生平的发言可选取最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展开;对不同代表人物的作品可围绕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也可从作品的特点方面来展开等。
(邓志勤)
参考资料
音乐及其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像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它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音乐运用人声和乐器声音作为材料,音乐的表现手段如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都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都是由声音构成的。声音由物体振动而发生,它不具有形状、色彩等可视性,而且随生随灭,也不具有确切的含义,与音乐所表现的对象并无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然而声音对人的情绪却起强烈的激发作用,因此是表达感情的好材料。音乐的思想蕴藏于深刻的感情内容之中,通过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情态度而体现出来。如贝多芬在17xxx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创作的《第三交响曲》,表现出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但是不可能直接表达资产阶级的共和主义思想,也不可能直接表现法国大革命事件本身及其领袖人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级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因此,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去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和抒发他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的创作离不开音乐家个人的才智和技能,但也是离不开客观社会的要求(时代精神、民族感情和听众的艺术审美等)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某些音乐创作体裁得以产生或盛行,另一些则逐渐被淘汰,也是客观社会需要的一种具体反映。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音乐只是人与人的一种信息、情感交流的手段,还没有形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在上古时期,作为一种艺术的音乐才逐渐形成。那时的音乐艺术一般都与戏剧、舞蹈结合在一起,尚未获得独立的地位。在中古时期,欧洲的音乐主要是基督教的圣咏,宗教合唱艺术获得了相当的发展。17世纪后,欧洲音乐的发展加速从基督教和封建宫廷的统治下走向以城市市民为主的方向,世俗音乐、器乐获得了愈来愈快的飞速发展。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也从原来的宫廷和教会的“奴仆”逐渐变为受人尊敬的“自由艺术家”。在欧洲市民的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蔚然成风。在这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欧洲音乐经历了“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民族乐派”和“后期浪漫主义时期”在内)三个风格演变的历史阶段。20世纪初出现的“象征主义音乐”,则标志着欧洲近代音乐的终结和欧洲现代音乐的最初发轫。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的欧洲音乐是巴罗克音乐。这时期,音乐仍然被利用为教会和帝王服务。威严神圣的宗教精神与显赫富丽的宫廷气概,是巴罗克音乐风格的主流。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是欧洲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主要是靠结构的力量来获得艺术魅力的。
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是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主观感受取代了客观现实,感情取代了理性,夸张激越的手法取代了严谨沉静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取代了共性……这些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贝多芬
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员。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9交响曲》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纳。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
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全书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面,描绘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小说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描绘了19世纪最初20年纵横俄国城乡的广阔画面。在小说中人民被描写成决定俄国命运的伟大力量,但他又认为历史事件都是命定的,表现了宿命论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深刻危机,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70年代带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生,是个社会性的悲剧。正是以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渥伦斯基所信奉的“金钱至上”,才造成追求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安娜的最后悲剧──卧轨自杀。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列宁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1页)。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作于1875—1877年。主人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住在彼得堡。她的丈夫卡列宁比她大20岁,是一位宫廷高官。由于丈夫整天忙于公务,安娜每天只有同儿子在一起打发时间。由于家庭不和,安娜来到莫斯科,在车站,她遇到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立即被安娜的美貌吸引住了,开始追安娜。在渥伦斯基的猛烈进攻下,安娜坠入爱河,还跟渥伦斯基有了孩子。安娜未经丈夫同意便和他离婚,然后同渥伦斯基去欧洲旅游。三个月后,他们回到了俄国。安娜去见和卡列宁生的儿子谢辽沙,险些与卡列宁遭遇。安娜和渥伦斯基回国后,住在莫斯科。上层社会的社交界不欢迎她,由于卡列宁的拒绝,她又无法正式离婚。她的朋友很少,于是怀疑渥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情,但渥伦斯基不理解。有一天,渥伦斯基没有及时回来,她去车站接渥伦斯基,等了好长时间也没等到渥伦斯基,她感到非常绝望,跳下月台,自杀身亡。这部小说的另一根线索是安娜的娘家嫂子杜丽和杜丽的妹妹吉提,吉提本来是渥伦斯基的恋人,后来,她和哥哥的同学列文结婚了。结婚后,列文一度觉得生活并不像想像得那样幸福,后来他从上帝那里找到了幸福,他认为既然人是为上帝而活着,那么生活就有了善的意义。
《复活》简介
作于1889—1899年。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克拉斯诺贝尔斯克地方议会的议员,也是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毒害人命案时,发现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妓女流宝芙。他认出了这个流宝芙实际上是多年前他在姑妈家认识的一个养女玛丝洛娃,当时大家叫她卡秋霞。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过她。法庭判处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玛丝洛娃听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到判决后呼喊自己没罪。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他回忆过去与玛丝洛娃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愧恨自己过去对她的抛弃,觉得如果必要的话,情愿跟她结婚。他去探望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告诉他自己怀孕后,得知聂赫留朵夫路过当地不下火车时,去火车站去找,一节一节车厢地找,见到了在车厢里喝酒的聂赫留朵夫,她拍打车窗,但没有反映。她觉得自己受骗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而只是利用男人。聂赫留朵夫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免除徒刑。但玛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玛丝洛娃上诉,但遭到亲友的白眼。上诉没有成功,在炎热的七月,他同玛丝洛娃一道前往西伯利亚流放。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里,在这里,玛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在爱的感召下,玛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明朗的天性。西蒙松和玛丝洛娃还准备结婚,聂赫留朵夫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为玛丝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然而,聂赫留朵夫对这几个月来的耳闻目睹感到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
梵高
梵高(1853—1890),又译凡高,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高更和塞尚齐名。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16岁就开始自谋生路,先是在一家法国著名的跨国艺术公司当职员。后来,因为失恋和热衷于宗教,不再经商,到矿区传教。可是他的口才又不好,不适合传教。转而学画画。他的画主要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内容,如1885年他以贫苦农民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食土豆者》。1886年,他来到当时的西方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等画家,开始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这期间,他的画没有什么影响,曾经在巴黎下层阶级的咖啡馆和饭馆展出过自己的作品。不久,他来到法国的南部,这里濒临大海,阳光灿烂,他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在1888年春天到18xxx夏天这段时间里,他一直住在阿尔勒。在这里,他决定自由地运用色彩,用夸张的手法,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后来的传世名作,如《向日葵》、《椅子和烟斗》、《咖啡馆夜市》等。教材中选用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高91厘米,宽72厘米,作于1888年的夏天。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用笔的粗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观者无不心灵震颤,激情喷薄。在梵高的笔下,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但是,梵高的精神在这期间一度失常,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休养。后来一直时好时坏。1890年7月27日,他的精神病发作,在法国瓦兹河畔的欧韦自杀。两天后,不治而亡。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梵高的作品在他在世时,不为社会承认,他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幅作品,这就是1890年在布鲁塞尔一个展览会上出售的《红色的葡萄园》。20世纪以后,梵高作品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一生画过许多自画像,这是比较前期的一幅,画面色彩很浓,用色非常大胆,对比明显。
本课参考书目
杨周翰、吴达元、赵罗主编《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匡兴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写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左庄伟《欧洲美术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以上《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