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0-05-2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二、教师职业概述(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

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

教师职业概述

(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二)

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选择人类的文化精华,并将之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与丰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社会,影响年轻一代品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人类自身的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教育使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三)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1、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2、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3、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则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师范院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道路。4、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这实际上已经开始把教师当做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四)

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

强制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学习者、学者”角色

拓展

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教师职业形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3、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的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地建构。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情境性、教学的实践性。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的劳动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2、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见效果。中小学教育处在打基础阶段,教师的教育影响通常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就上。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体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是指教师的

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这是因为:

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拓展

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教师的专业人格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第二节

学生

一、

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依据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社会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

1、

社会关系

2、

教育关系

3、

心理关系

4、

伦理关系(人际关系)

(2)

两种对立的观点

1、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

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2、

师生关系的内容

(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

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授受者

2、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

专制型师生关系

(2)

放任型师生关系

(3)

民主型师生关系

4、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

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6、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

学生方面

1、

正确认识自己

2、

正确认识老师

(3)

环境方面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5、

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6章

教学

第1节

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作“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篇2: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总结

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命题,证明

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一、知识结构梳理二、知识点归类知识点一定义的概念对于一个概念特征性质的描述叫做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注意:定义必须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知识点二

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

一、

知识结构梳理

二、知识点归类

知识点一

定义的概念

对于一个概念特征性质的描述叫做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注意:定义必须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知识点二

命题的概念

叙述一件事情的句子(陈述句),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称这个陈述句是一个命

如“你是一个学生”、“我们所使用是教科书是湘教版的”等。

注意:(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二者缺一不可。

知识点三

命题的结构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有的命题表面上看不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如:“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

同角的余角相等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识点四

真命题与假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真的,那么称它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假的,那么称它是假命题

注意:真、假命题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是正确的,在判断命题的真假时,要注意把握这点。

知识点五

证明及互逆命题的定义

1、

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2、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的命题,其中的一个命题叫作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注意:一个命题为真不能保证它的逆命题为真,逆命题是否为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

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求的值;

(7)若,则.

知识点六

公理与定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它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以基本定义和公理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去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已经判断为真的命题称为定理。

注意:(1)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它是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定理是需要证明;

(2

)

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

知识点七

互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称它是原来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注意: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并非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如:“对顶角相等”就没逆定理。

知识点八

证明的含义

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从而判定该命题为真,这个过程叫做证明。

例1:命题“如果,那么”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Rt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

证明:

1:如图1:∠A=65o,∠ABD=∠DCE=30o,且CE平分∠ACB,求∠BEC.

2:如图2:已知CB⊥AB,CE平分∠BCD,DE平分∠ADC,∠1+∠2=90o,求证:AB∥CD

图1图2

图3

3:如图3,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B=36°,∠C=76°,求∠DAE的度数.

4:如图4,在△ABC中,CH是外角∠ACD的平分线,BH是∠ABC的平分线。

求证:∠A=

2∠H

图4

4

篇3: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初中语文,常用

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八部分

一、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二、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来.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以上《教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