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给布特勒的信读书笔记_给布特勒的信读书心得

日期:2020-03-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给布特勒的信读书笔记_给布特勒的信读书心得的相关参考范文,篇一:给布特勒的信0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

篇一:给布特勒的信01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重点)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1.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篇二:给布特勒的信.-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本文在课本第120--124页。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当时一个法国上尉的信。雨果通过这封信让英法联军的的暴行跃然纸上,同时作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这种无耻行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次所谓的“胜利”的极大讽刺和他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受列强欺凌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

1.教师先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熟悉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关于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了解。

3.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新课,分析法国人对于圆明园的描述是怎样的。

4.分析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他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和感情。

2.理解作者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这句话。

3.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审难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教学突破

1.搜集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和体会它的壮丽辉煌。

2.让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对二者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的丰富资料,供学生学习、欣赏。2.准备关于圆明园被毁的影片资料,以再现当时的历史。◆学生准备1.在课下查阅近代史,回顾当时的历史。2.以班为单位到现在的圆明园去参观一下(如条件允许)。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情况,同时插播1.边听边看有关图片。放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对圆明园的描述。 2.学生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3.分析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3.学生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

一、回顾历史,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回顾历史,对当年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有个大致了解。

2.讲解旧中国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的原

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圆

明园的情况。

1.回顾历史。,积极发言

2.回答旧中国受到列强欺凌的原因大同小异: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感受:痛感近代的落伍,封建政权的腐朽和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推翻封建的君主政权才能救中国,等等.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想象猜测的成分很多。学生可能把圆明园描绘得象金库,或者把从电视上看到的藏宝库中的情影描绘一番。

4.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

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观看关于圆明园的图片。

5.提问:假如圆明园当年没有遭到掠夺和洗劫,大家想象一下,会怎么样?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反正

只是历史的假设,不一定有什么最终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得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4.观看图片,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赞叹不已,对圆明园的被毁痛惜不已,对清政府的无能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列强的罪恶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

5.学生回答很不一致:可能成立博物馆让外国人参观,让他们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折服;肯定被列人世界文化遗 产,被称为世界奇迹,那就不是中国屈辱的历史见证了,而是引以为豪的了,等等。

二、进入新课,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法国作家雨果是怎样看待英法联军的这次侵略的?(让学

生脱离课本的原话进行总结和概括,只要说明是贬而不是褒就可以)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

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给人以悬

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的第三段谈到圆明园的时候为什么谈到了艺术和幻

想艺术? ’

4.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作者是为了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

位,也是对被破坏了的艺术珍品的痛惜。

5.让学生读文中作者对圆明园的想象的描述,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对照原来看过的图片,分析作者的描述是不是很具有想象力。

1.浏览课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很明显地发现作者的态度:强烈地讽刺和谴责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而不是赞扬的态度。

2.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出,这样主要是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样显得委婉而有礼貌;也有的学生认为这样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等等。

3.从文章中简单地归结出:因为圆明园是东方艺术的典范,代表了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4.通过教师的补充,对作者的意图把握得更准确,增强自己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意识。

5.有感情地读完课文的有关部分,在读的同时认真体会圆明园的奇伟瑰丽,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想象力的丰富,同时为它惨遭劫掠而感到痛惜不已。

6.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

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呢?试让学生谈谈对此的理解。

7.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让学生看第

三段最后几句话,指出:这几句话说明圆明园闻名中外,它不仅属于中国帝王而且属于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艺术的奇葩;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6.学生大多都是从文章中找到原因。

7.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的想法,看自己的想法同教师的讲解有什么出入,并对其中自己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向教师提问。(对此问题的理解教师对 、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三、从对事件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态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很简单,不必提示)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欣赏作者的语言特色,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英法联军的丑态的。

3.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提问: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七段作者所说的

“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分别指的是谁7

.5.提问:作者在第七段最后要表达什么观点?(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联系作

者不把圆明园当作清代帝王的私有

财产,而当作人类的创造来看作者是怎样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

6.作者作为一个法国人,在第八段中对法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

可以表现出来?试让学生找出来。

7.总结全文:作者对这次远征中国的态度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1.异口同声地回答: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作者说笑般的描绘中,体会到作者对英法联军的极大讽刺,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3.回答:反语的修辞方法。 、

4.联系第七段最后一句,回答出:“治人者”指的是政府,而“治于人者”指的是人民。

篇三:《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教学教案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

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 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

Edit:www.xueke8.com

    以上《给布特勒的信读书笔记_给布特勒的信读书心得》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给布特勒的信读书笔记_给布特勒的信读书心得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给布特勒的信读书笔记_给布特勒的信读书心得》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