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感

日期:2020-06-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 本文关键词:明朝,读后感,细说,黎东方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感 本文简介:读《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以下简称《细说明朝》)讲述的是有明一代的历史,但却有着其他讲述明史的书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众所周知,清代张廷玉等人编撰的《明史》是一部庞大的书系,共有332卷,即使以现在的印刷体也有28册之多。记载明史最为详实的《明实录》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影印出版的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感 本文内容:

读《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以下简称《细说明朝》)讲述的是有明一代的历史,但却有着其他讲述明史的书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众所周知,清代张廷玉等人编撰的《明史》是一部庞大的书系,共有332卷,即使以现在的印刷体也有28册之多。记载明史最为详实的《明实录》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影印出版的则达到133册,故非治明史者很少会触及《明实录》这样的文献。而近年畅销一时的明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虽然篇幅较以上两部书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7册,一般的读者也需假以时日才能通读。好在此书以当代流行语言写出,语言通俗,文风朴实,同时史实知识非常好,笔者曾就其中一些细节之处专门予以考证,并未发现其讹误之处。

但若是我们读过《细说明朝》一书,则会觉得即使生动简洁的《明朝那些事儿》也不免失之冗长。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明朝》一书仅有一册,却将明朝276年的历史提纲挈领式地讲述出来,虽然简短但不失其要领,如明史中数得上来的大人物一概没有遗漏,而书中更是对诸如明代官制、明兴明亡等深层的地方加以论述。

既然为细说,就不得不说何谓细说。“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史盛举。当年黎东方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不单单讲明朝,还讲清朝,讲三国,讲秦汉,以其独有的讲史风格倾倒四座,轰动山城。“细说体”作为一种讲史形式,将历史上某一朝代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别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详实可信”。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出版说明”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黎东方教授的细说体明史“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任务,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穿,然后做出他的讲词”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序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究其原因实则是因为黎东方教授已经把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源,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达,故而我们在读其书的过程中会感到书写得“踏踏实实,绝不浮泛;所表述的事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邓广铭语)。

笔者认为历史书籍的写作似乎应以通俗易懂为好,正如我们的二十四史,我们的史部典籍,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史书对于古人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献。而纪传体史书,就好比是人物的传记集合,而在这一集合中透露着历史。即使我们今人看所谓的二十四史,潜在的障碍也不过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而不是历史书法的原因。而史书中那些文笔优美的文章,更是学习古汉语者不可或缺的文献。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史学文章,那些呆板的格式比起明清的八股文似乎好不到哪儿去,可是真正的史学大师却是凤毛麟角。刻板凝固的历史书法的格式阻碍了历史的普及,作为大众读者,很少会触及那些专业的史学文章。比如《历史研究》这样的杂志,一般的读者很少会涉猎,读者似乎更喜欢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上面的有关历史的文章,因为这上面的文章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这表明我们在历史普及这一点上还欠缺很多,历史不应该成为阳春白雪。

《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史书在宋神宗为其赐名时有这么一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句话说明了历史的鉴戒功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说的是这个意思。而阳春白雪式的历史研究则不利于历史鉴戒功能的发挥。若是历史仅仅只作为少数的学究的研究对象,我们的历史则不能为广大人民所知,我们也就无法开展广泛地历史探讨,历史的鉴戒功能就会大打折扣。笔者主张历史应该写得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不要将历史写得毫无血性,索然无味,历史是应该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过一句话,“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笔者很同意这句话,其实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却被我们后世的著史者写得索然寡味,这本身对历史就是一种亵渎。只有有趣的历史才可以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历史的功用也就可以发挥出来。

但笔者主张历史写法应该通俗并不等同于历史应该戏说,历史可以细说但不能戏说。戏说后的历史更加喜闻乐见,但传播的却不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形式。可是若是观者读者不能很好的分辨,那么经过戏说后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会误导我们的观点。同样,错误的史识、不严谨的历史也不利于历史鉴戒功能的发挥。一些小说家演绎历史,创造了不少演义小说,但演义绝对不可以等同于历史。正如黎东方教授自己所说:“称这种演义家为历史小说家,实在是既侮辱了历史,也侮辱了小说”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序二—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

《细说明朝》全书虽然只有300余页,但是我们不难看出黎东方教授深厚的学养、治学的严谨还有对历史知识掌握之娴熟。例如书中对明朝官制的解读,简明扼要,虽然简短但重要的衙门机构却是一个不落,而且对官职的点评也是相当的精准到位。作者先从甲、里、州、县地方基层机构说起,转而说至省以及地方的最高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而后再论及巡抚、总督这一似是而非的地方长官。军民匠户籍、五军都督府、卫所等等都一一提及,以至中央的六部行政官,科道官监察官、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司法系统,另外还有三公三孤詹事府翰林院内阁等等一系列的机构作者是一个不少,而对于影响明朝政局巨大的宦官二十四衙门作者也做了细腻的解析。

作为通俗读物,该书有一显著的特点为其他讲述明史的书籍所不及,那就是书中对北元(高丽人创造的名词,明朝称之为“鞑靼”)史的记载。由于笔者知识面所限,笔者在其他记述明史的书中鲜有看到关于北元史的记载。而且一般来说即使有这方面的记载也将之列为蒙古,先为瓦剌后为鞑靼,几乎没有称之为北元。这一点上,黎东方教授独树一帜。书中不仅仅有北元概况的介绍,还有北元的内情的记述,而且书中还有一个多达9页的北元世系的表格,可以使我们对北元统治者的继承一目了然。另外,书中还有专门的章节对北元重要首领的介绍,如也先、达延汗、俺答等人。为了能将北元的传袭世系,作者不仅仅要参考《明史·鞑靼传》,还要参阅民国柯绍忞的《新元史》,这两书还不够还要参考《蒙古游牧记》、《蒙古源流》等书,只有这样才能以求对北元史的真实可信。

该书还有一点笔者认为很有特色就是作者黎东方教授对明史中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不同人物的独特评价鲜明的反映出作者对那些人物的观点。以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都是失败的人……然而这三人之间大有分别:刘福通是英雄,使君子;徐寿辉是浑浑噩噩的匹夫;陈友谅呢,是害友弑君、无德无能而妄自尊大的典型小人。”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页

述及张士诚,作者又说:“和陈友谅比起来,张士诚略高一筹:他既未害友,亦未弑君。”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0页

“然而,他不是英雄,不是君子,也不是良民。他的出身是一个兼卖私盐的官盐贩子,一生,直到称王失败而死,唯利是图。”

同上

但作者最后认为张士诚还算有种,因为张被朱元璋打败后不降自缢而死。

再举一例子是明朝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此人因靖难之役中忠于建文帝,朱棣称帝后誓死不降朱棣,被灭十族,得有忠名。但笔者认为,此人空有忠名,忠而不孝。为一己之忠而使全族惨遭屠戮,可谓不孝,对不起名字中的一孝字。自古忠孝不可两全,去孝而得忠自然无可厚非。书中黎教授对于方孝孺被灭十族有这样的评述,“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感觉到这位方孝孺虽则早已和他‘十足’引颈就戮,而精神上并不曾死”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19页

。这表明,黎东方教授对方孝孺的舍生取义是持肯定态度的。

黎教授最欣赏的人物,张居正应该算一个。作为一个个体讲述,在这本并不算厚的书中,张居正的一章长达11页,确属少见。张居正确实为一“磊落奇伟之人”,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成进士,后入翰林院,未曾就任过地方官,隆庆元年入阁为大学士,万历初任首辅直至去世。他知人善任,能够选贤任能,只要有能力,不避私人。张居正当国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时、潘季驯等一大批能臣可以各谋其政。他改革行政体制,注重行政的系统,创“一条鞭”法,使那时的明朝为之一振。黎教授认为,若是张死后,“继起有人,能够像他一样综合名实,替国家办事,明朝也不至于在六十二年以后便亡”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80页

。基于张居正如此大的影响,黎东方教授给予张居正这样的评价:“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和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

黎东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71页

其实若是仔细读过《细说中国》一书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独立成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正面人物,都是贤臣良将,而没有恶人可以独为一章。再次,笔者揣测这是黎教授的历史写法,黎教授在书中宣扬的更多的是“善”的价值观,也就是要隐恶扬善,宣扬行善,而不要坏人坏事的彰显。这也就是说,黎教授更习惯于从正面将处世的方法讲述出,从善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通过反面的例子让读者去反思

明朝的皇帝,恶者为多。明代的君权极大,而能够有能力行使这极大权力的,仅有太祖、成祖。仁宣二帝有三杨辅佐,景帝与孝宗亦差强人意,其余的非昏即愚。几句话虽然简短,但却是一语中的,精准到位。

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看,细说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体裁。而在这样的一本书中,要讲事件,需要纪事本末体;讲人物,需要纪传体;讲皇帝,需要编年体;讲制度,需要典制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著成此书,不仅仅需要的史识,更需要史才。讲述历史,是一种能力。尤其是通史著作,更需要此能力。在浩瀚的史海中,那么多的历史人物,那么多的历史事件,那么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需要的是取舍。尤其是这样一册简明的通史著作,对历史上的人、物、事进行取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阅读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明朝》可以学到很多:明朝历史的基本史学知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史学编纂的体裁以及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作者深厚的史学学养。这些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可以看到的,也是可以感受到的,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注:笔者所称的小史并非指史学本身的大小,因为史学自身本无大小,而是指该书部头小,方便阅读,故而称小)

4

    以上《《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感》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读后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