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日期:2020-05-2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本文关键词:认知,表情,实验,报告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本文简介:表情认知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学院105班沈茜10153116第6组)摘要被实验将6名被试分为两组进行表情认知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了解面部表情认知的基本特征,结果分别统计两组被试对各种面部表情正确判断的百分数,并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对表情的认知符合“面部肌肉运动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本文内容: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教育科学学院

105班

沈茜

10153116

第6组)

摘要

被实验将6名被试分为两组进行表情认知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了解面部表情认知的基本特征,结果分别统计两组被试对各种面部表情正确判断的百分数,并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对表情的认知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也符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关键字:

情绪

表情认知

线索

1、引言

传统心理学把情绪列为心理现象的三大方面之一。情绪也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环节。情绪(emotion)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情绪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诸多形式,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

自古以来,科学家们十分注意探讨情绪之奥妙,但与情绪的重要性不相适应的是,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情绪所特有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情绪研究方法学上的困难。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_r)的发生是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的:表情按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而模式化,面部反应模式携带着心理学的意义,那就是或快乐、或悲伤等具体情绪。但是,对表情进行测量的原则在于:所要测量的是面孔各部位的肌肉运动本身,而不是面部所给予观察者的情绪信息。因此,测量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其显露的情绪信息,而测量本身必须是产生情绪信息的物质过程。为此,测量方法必须严格遵循解剖学基础。它包括精细分化的肌肉组织系统的活动和灵敏传导的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测量中,使用肌肉刺激,把面孔上一块块肌肉的单一活动和互相有牵连的肌肉的组织活动通过肌电记录和照相记录保存下来,从而得到了面部各个分别独立的部位的变化模型和观察到的、由这些肌肉活动所支配的面容。艾克曼的面部肌肉活动编码系统,伊扎德的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等,是目前主要被采用的测量标准。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简称

FACS)是面部表情测量技术中应用较广、较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它是艾克曼等人在总结过去对面部表情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个尽最大可能区分面部运动的综合系统,它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最为精细的面部运动测量技术,它能够测量和记录所有可观察到的面部行为。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制订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面部肌肉运动与面容变化的关系。在实际测量时,它以面容活动为单位,称为活动单位。一个单一的活动单位可以包括一块或几块肌肉组织。由于多数面容变化是几个活动单位叠加发生的,从而又可以把那些可以明显辨认的叠加的活动单位列成复合活动单位。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共列出了二十八种单一活动单位和十九种复合活动单位。可根据各个活动单位之间的主导或次要、竞争或对抗的关系,从而规定这种情形下的测量规则和方法。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使用手册内容有:单一和复合活动单位列表,针对面容变化的详细描述,以及供对照用的照片和影片以及具体的使用指导等。

本实验主要要求两组被试在不同的要求下实验,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了解面部表情认知的基本特征。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

2.2.1

JGW一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记录用纸(2种,一种为白纸,另一种为事先印制好编号与描述各种表情的词语的记录纸)

2.2.2

面部表情卡片6张包括: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6种。

2.2.3

注视点卡片1张。

2.3实验过程

2.3.1

接上电源,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

,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

“5000”;被试坐在桌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表情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

2.3.2

将全体被试分为相等两组。A组被试发给印好的记录纸。该记录纸横行为编号,纵列为各种表情词。指导语:“请你一张一张地看一些与记录纸上情绪词一致的表情图片,你判断是哪种表情,就在相应序号列中与之相匹配的情绪词格内打“√”。B组被试发给一张白纸,指导语为:“请你一张一张地看一些表情图片,要求你用形容词描述是何种表情,并按呈现顺序写在白纸上”。两组被试呈现卡片顺序相同,并且不允许两组之间互通信息。

2.3.3

对每个被试测试完毕,询问他们是用什么辅助方法来辨认面部表情的?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模仿面部表情并体验

b.想象适合面部表情的情绪

c.联想过去的经验

d.其他程序或线索

3、结果

表1:组一的实验结果

组一

正确个数

百分比

1

6

100%

2

4

66.7

%

3

6

100%

平均

5.3

88.9%

表2:组二的实验结果

组二

正确个数

百分比

1

6

100%

2

6

100%

3

4

66.7%

平均

5.3

88.9%

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

4、分析和讨论

4.1

测试完毕,对每个被试询问他们是用什么辅助方法来辨认面部表情的?组一被试选择最多的为b.想象适合面部表情的情绪,由此实验者认为被试主要是观察图片中人物的面部表情(眉、眼、嘴等)的细微区别,辅之以手的动作来推断情绪。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

4.2

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

5、结论

5.1

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

5.2

对表情的认知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也符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6、参考文献

[

1

]

杨治良.基础试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404~406

[

2

]

心理实验指导书.盐城师范学院心理学研究中心

篇2:认知心理学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总结 本文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总结 本文简介:《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第一章绪论实验一减法反应时实验【实验目的】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

认知心理学实验总结 本文内容: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

第一章

绪论

实验一

减法反应时实验

【实验目的】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实验说明】Posner等(1969,1970)用实验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等不单单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还可以有视觉编码。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两个字母如果相继呈现,其时间间隔为0.5s和1s,或1s和2s等。实验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对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别也逐渐缩小,当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达到2s,这个差别就很小了。这意味着AA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至少部分如此,而Aa对必须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匹配,需要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因此用时也较多。根据这些实验结果Posner等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图1

图2

实验二

因素相加法实验

【实验目的】这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是Sternberg(1966,1967,1969)发展出来的。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说明】Sternberg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间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实验三

字母转换实验

【实验目的】根据这种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贮存阶段。

【实验说明】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

知觉

实验四

知觉整体性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知觉组织的整体性原则。

【实验说明】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在视觉刺激开始呈现后40ms,被试开始听到H或S的读音,听觉刺激呈现300ms。视听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叠。实验任务为:被试判定他所听到的是哪个字母,按键反应并记录反应时。听到的字母与看到的整体字母一致时,听觉的分辨速度加快;当两者不同时,听觉分辨受到干扰

。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小字母(局部特征)的影响。实验材料如下图所示。

实验五

词优效应(Word

Superiority

Effect,WSE)实验

【实验目的】词优效应也可以说明知觉的整体性。

【实验说明】刺激材料分为三类:一类为一个或两个单个字母;另一类为一个或两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字词;第三类为一个或两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实验过程又分两种:一种有先行信息(Precue),即在每次试验前,将两个供选择的字母口头告诉被试;另一种则事先不告诉,只在刺激呈现之后再呈现供选择的字母(Postcue)。实验材料如下图所示。

实验六

客体优势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知觉的客体优势效应

【实验说明】实验前先让被试熟悉没有上下文图形的4个单独的靶子线段。

实验的程序是这样的:注视点——刺激材料——掩蔽刺激——判断刚才看到的是哪个靶子线段

(如下图)

实验结论: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要优于结构较差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结构严谨的图形易成为一个知觉组织单元。

实验七

良好图形实验

【实验目的】证实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研究中提出的图形的组织原则。主要有:良好连续律、封闭律等。对良好图形进行量的测定。

【实验说明】实验时给被试呈现一张格子图,告诉被试者格子的颜色有白、黑、棕三种。要求被试者从任何一个小格开始,记住这个格子的颜色和在它前面的一个格子的颜色;并猜测下一个格子的颜色。被试者必须在时间序列中来描绘这个图形,即一格又一格、一行又一行的进行。如果被试者对格子颜色的猜测比机遇好,就说明他们的操作考虑了由图画成分提供的信息。实验材料如下图所示。

实验八

原型匹配假设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人的模式识别中可能存在着原型匹配的过程。

【实验假设】实验时,先给被试者呈现变形图形,然后让他们参加一项再认测验。测验项目有些是被试见过的,有些是没见过的,其中包括刺激物的原型。要求被试者指出哪种项目是以前见过的,并评价自己的确信度。结果发现,尽管被试者以前没有见过原型,但对它的确信度的评价最高。

第三章

注意

实验九

双耳分听实验

【实验目的】用过滤器模型解释选择性注意现象。

【实验说明】实验程序: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呈现速度为1秒钟两个数字,然后让被试再现。实验结果:他发现被试可应用两种再现方式:(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2)按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举例而言,也可有其他的配对)。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其正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其正确率仅为20%。如果事先不对被试规定再现方式,则多数被试采用第一种方式。

实验十

追随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选择性注意的衰减模型

【实验说明】所谓追随技术是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以双耳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追随技术实验过程:给右耳呈现信息“有一座房子理解单词”(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同时给左耳呈现“在山上的知识”(Knowledge

of

on

a

hill)。结果被试报告听到了“在山上有一座房子”。这是因为非追随耳中的“山上”与追随耳中的“房子”有语义上的联系。

实验十一

视觉搜索实验

【实验目的】相同范畴条件下是进行控制性加工;不同范畴条件下是平行的自动加工。

【实验说明】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给被试识记1至4个项目(识记项目),然后在视觉呈现1至4个项目(再认项目),让他们判定,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一个是以前识记过的,作出相应的反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安排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使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另一种是全部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同属一个范畴。实验材料如下图所示。

实验十二

Stroop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水平信息的相互影响

【实验说明】“斯特鲁普干扰效应”(Stroop

interference

effect)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尽可能快地识别一个单词的颜色。比如说,目标可能是用绿色印刷的红色这个词。词的颜色(绿色)与词义(红色)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增加。

第四章

记忆结构

实验十三

加工水平说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讨复述次数与正确回忆量的关系

【实验说明】给被试听一个词表,要求被试保持第一个以D开头的监控词,直到第二个以D开头的词出现为止,主试给出信号,被试把最后一个以D开头的监控词报告出来,词以每秒一个的速度呈现。各监控词之间插入其它词的数量不等(把插入的量作为复述次数)。假设被复述次数最多的词被回忆的可能性大,为了检验这一假设,实验后25秒出其不意地让被试回忆他们所能回忆的所有单词。结果发现,正确的回忆量不受插入项目数量(复述项目)的影响,说明信息并不能通过简单机械的保持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

实验十四

自由回忆实验

【实验目的】找出系列位置曲线

【实验说明】Murdock(1962)让被试听一个由30个词构成的词表,每次呈现一个词,每次1s,然后进行自由回忆,根据结果得到一条系列位置曲线(见下图)。对此结果有两种解释:抑制说和两种记忆说。

第五章

短时记忆

实验十五

记忆扫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Sternberg的经典实验探索信息提取的过程

【实验说明】Sternberg所做的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实验过程是这样进行的: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每个数字呈现1.2秒,要求被试记忆。然后呈现探测数字,让被试判断该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的数字。Sternberg总结出一个公式:RT=e+N×c+r(e编码时间,c比较一次的时间,N记忆项目,r作出反应的时间)。这个公式可改写为一个直线方程:RT=cN+(e+r),其中:c为斜率,(e+r)为截距。

实验十六

遗忘的原因

【实验目的】探讨造成遗忘的原因是干扰还是消退。

【实验说明】Waugh和Norman(1965)设计了将时间和干扰这两种因素分开的实验,他们使用的是探测法。实验时他们使用了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六章

长时记忆

实验十七

提取的重新建构实验

【实验目的】实验证明提取的重构。

【实验说明】提取出来的信息不完全是最初学习的信息,而是按照人们已有的图式改造了的信息。Bransford、Barclay和Franks,1972年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提取的重构。他们让被试学习一些句子,然后进行再认测验。实验句如下:

学习句1:三只海龟在一根漂浮着的木头上,一条鱼在它们下面游动。

测验句1:三只海龟在一根漂浮着的木头上,一条鱼在它的下面游动。

学习句2:三只海龟在一根漂浮着的木头边,一条鱼在它们下面游动。

测验句2:三只海龟在一根漂浮着的木头边,一条鱼在它的下面游动。

结果学习第一句的被试对测验句1作了肯定判断,学习第二句的被试很少发生再认错误。这个实验证明,记忆提取具有重构性,被试往往不能区分提取出来的信息是原来的信息还是推论出来的信息。

实验十八

特征编码对提取产生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用实验证明特征编码对提取的作用。

【实验说明】给被试呈现一个词表,词表中的词对一个是小写,另一个是大写。告诉被试只记大写词,小写词不用记,但可用来帮助记忆大写词。这些小写词叫“线索词”。线索词与要记忆的词之间有:

高联想,如:hot--COLD

低联想,如:blow--COLD

在学习阶段,除了学习这些词对外,还要学习没有线索词的大写词,如:COLD。

结果发现,不论被试原来学习的是高联想词对(hot——COLD),还是单独的词(COLD),高联想线索词(hot)有助于被试对要记的词(COLD)进行回忆。但是,如果被试学习的是低联想词对(blow——COLD),那么,即使呈现高联想的线索词也无助于被试的回忆。有趣的是,低联想线索词blow却能帮助被试回忆。

这一结果表明,信息获得阶段的编码和提取阶段的编码是相互依存的。原来信息的编码和对提取线索的编码之间的关系才能决定线索的有效性。长时记忆中信息组织得越合理,对信息提取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七章

表象

实验十九

表象干扰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形式的干扰对心理扫描的影响

【实验说明】Brooks(1967,1968)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干扰与心理扫描。Brooks使用了两种作业:

(1)在言语作业中让被试听一个句子,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not

in

the

bush。要求被试按顺序确认句中的每个词是不是名词。正确反应为:否、是、否、否、是、否、否、否、否、是。

(2)在视觉作业中,给被试呈现一个字母(如下图1)的线条图。短时间显示后将字母

移去,让被试根据形成的记忆表象回答字母内的每个角是否处在末端位置(即,顶端或底端),对末端位置的角作“是”反应,对非末端(即,中间)的角作“否”反应。判断从左下角开始,沿着顺时针方向移动。正确反应为:是、是、是、否、否、否、否、否、否、是。

在两种作业中有三种反应方式:

(1)口语报告。说出“是”或“否”;

(2)敲击。左手代表“是”,右手代表“否”;

(3)指认。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答案纸上进行指认。这张表上的“是”和“否”是不规则地排列的。迫使被试进行视觉监视(如下图2)。

Brooks的实验结果证实了通道冲突的预测。对视觉作业来说,指认的平均反应时为28.2秒,比其他条件下的反应时长得多。说明被试完成视觉作业时依赖于视觉表象。此时需要进行视觉监控的反应任务,造成了同一通道内视觉表象与视知觉的干扰。同理,在言语作业中,口语报告反应方式的反应时最长(13.8秒),说明句子中各词的表象与回答“是”、“否”时,共用了言语通道,因而互相发生干扰。

图1

图2

实验二十

双重编码理论的实验证明

【实验目的】实验证明表象作为一种编码形式确实存在

【实验说明】实验时先给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卡片(实验材料如下图),然后让被试判断画出来的图对或词对所标志的一对东西实际上的大小,记录反应时。Paivio假设:(1)若长时记忆只含有语言编码的信息,那么,对图画的判断要慢于对字词的判断。因为需要把图画转换成语词。如果长时记忆也有视觉表象,对图画的反应时就不会慢于对语词的反应时。(2)如果长时记忆存在视觉表象,对不一致的图画的反应时应长于一致的图画的反应时;字词则无此问题。因为字词是语言编码。

实验结果是:(1)RT图画<RT字词(2)RT不一致图对>RT一致图对。实验结论:长时记忆中有视觉编码。当然语言形式的编码也是存在的。另外,上面的第一个结果说明语言信息要转换成表象,所以费时。

实验二十一

字符旋转实验

【实验目的】探讨表象加工的性质

【实验说明】Cooper和Shepard(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该字符是正还是反。实验分两种情况,无前行信息和有前行信息,前行信息可以是所要呈现的字符或方位,或者二者都有。既有字符又有方位的前行信息可以结合起来呈现也可以分开呈现。以字母R为例的实验材料如下图。

第八章

概念

实验二十二

人工概念的形成

【实验目的】通过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证明假设检验模型。

【实验说明】实验程序是:实验者先规定一人工概念(如红色圆形),但不告诉被试。但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主试先出示一张肯定事例的牌给被试看,并告之这是肯定事例。被试可根据自己的猜测,从所给的牌中自由地选择属于这个概念的其它牌,一次选一张,或者主试每次出示一张牌,让被试判断。被试作出反应后,主试给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继续猜测,直到形成概念。

Brun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如下图所示。

实验二十三

概念的原型假说实验

【实验目的】探索概念是由原型来表征还是特征来表征的。

【实验说明】Rosch(1975)的匹配实验程序是:给被试一对一对的呈现材料,要求被试尽快判断这对材料的名称是相同还是不同的,记录反应时。材料分为两种,字词材料和图画材料。材料的实验处理(以字词材料为例)。实验假设:1.如果先呈现的范畴激活的是特征表的表征,那么对一对名称作出相同反应时,不管这对名称的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如何,都将产生易化作用,既反应时加快。因为所有的同类个体都具有共同的特征。2.如果先呈现的范畴激活的是范畴的原型,那么更接近原型的那些名称将有更大的易化作用。实验结果证实了第二种假设,在具有较高范畴成员代表性的项目中易化作用的突出,即概念是由原型来表征的。

第九章

问题解决

实验二十四

逆向工作法解决问题

【实验目的】使用逆向工作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实验说明】逆向工作法也叫目标递归策略。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一般说来比较复杂,运用逆向工作法更为有效。如小学数学四则运算题: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解决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十章

推理

实验二十五

“气氛效应”理论

【实验目的】气氛效应往往使人把结论中的错误结论看成是正确的。

【实验说明】Begg和Denny等人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气氛效应理论的观点。例如,给被试提供下列三段论,要求他们评价每个结论的正误。

(1)所有A是B

(2)一些A是B

(3)没有A是B

(4)所有A是B

所有C是B

一些B是C

没有B是C

一些B是C

因此所有A是C

因此一些A是C

因此没有A是C

因此一些A是C

许多被试常常将这些结论看作正确的,认为它们必然来自各自的前提。然而事实上,这些结论都是错误的。这种实验结果无疑是是支持“气氛效应”理论的。

实验二十六

“四卡片”问题

【实验目的】在命题检验中,人们如何才能证真和证伪。

【实验说明】实验程序:给成年被试看4张卡片,其中两张的正面各有一个字母,一张卡片有元音字母(E),另一张卡片为辅音字母(K);另两张的卡片正面各有一个数字,一张卡片为偶数(4),另一张卡片为奇数(7)。同时告诉被试,每张卡片都有一个字母在一面,有一个数字在另一面,并提出一个规则:“若卡片的一面为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要求被试说出为了证实这个规则的真伪而必须翻看那些卡片。

实验结果:只有约10%的被试作了正确的选择,既认为需翻看卡片“E“和“7“;将近50%被试说要翻看卡片“E“和“4“,约35%被试认为只需翻看卡片“E“,其余的为各种不同的选择。

第十一章

言语

实验二十七

声音转移实验

【实验目的】证实了句子的短语结构的存在。

【实验说明】实验程序:双耳分听,一耳听句子,另一耳听到一个咔嗒声。要求被试写出听到的句子,并标出何处听到咔塔声。实验结果:被试将咔嗒声从它实际出现的位置移到句子短语的边界处。Garrett等人(1966)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短语可以抵制像咔嗒声这样的额外刺激。当加工完一个短语时,才对咔嗒声进行加工。

实验二十八

推理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目的】探讨推理是在言语理解当时发生,还是在理解之后发生的。

【实验说明】实验程序:让被试读一小段文字材料(如下图所示),其长度从17个字到160个字不等。文字材料设计成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直接地表述一个命题,另一种形式则是含蓄的表述。其区别即在于“煤气引起爆炸”这个句子实际存在于前者,而后者则否,但可以推论出来。在被试读完任一形式的一个材料后,再呈现一个测试句子,在本例中即为“煤气引起爆炸”,要求他们判定这个测试句子是否在刚读过的那段文字材料中出现过,记录其所需的时间。测试句子可在一段文字材料呈现完成后立即呈现,也可延缓20s后再呈现。

实验结果:结果发现,当测试句子在一段文字材料之后立即呈现,被试判定测试句子是否属于直接表述形式的材料要快于含蓄表述形式的材料。但是,当测试句子延缓呈现时,这种差别就不复存在了。

14

篇3:2020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范本

20XX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范本 本文关键词:暑期,认知,实习报告,XX,范本

20XX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范本 本文简介:20XX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范本今年暑假一个月的认知实习,我绝大多数时间在救助站。期间还去了福利院,实习三天。同在救助站实习的一共有八名同学,四男四女,正好。出发时,八个壮士,拎着各自的家当,浩浩荡荡地满怀激情地朝救助站狂奔而去。途中,我们幻想了一下儿救助站上至领导下至做饭大妈在门口夹道欢迎的场景

20XX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范本 本文内容:

20XX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范本

今年暑假一个月的认知实习,我绝大多数时间在救助站。期间还去了福利院,实习三天。同在救助站实习的一共有八名同学,四男四女,正好。

出发时,八个壮士,拎着各自的家当,浩浩荡荡地满怀激情地朝救助站狂奔而去。途中,我们幻想了一下儿救助站上至领导下至做饭大妈在门口夹道欢迎的场景,说到动情处恨不得要咬谁几口。结果,我们是轻轻地来,门口除了等待救助的人就只有我们八个了。保安叔叔对我们保持了高度警惕,是不是将我们看成了一群想把救助站从地球上抹去的暴徒了?我们还是有素质的,同志,我饿了。一个胡子老长的神情萎靡的中年男子对着保安说。

某某副站长,这个“理想男人”,满面春风徐徐而至。象征性的慰问了几句之后,便把我们交给了一个平头深眼的某某主任。某某主任操着一口地道的某地话将我们安排到了儿童部的宿舍:男生一楼,女生二楼,没什么意见。下午时由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男生搬到了二楼,住在女生隔壁,也好,相互照顾。谁知某某主任临走时来了一句:“你们都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男同志和女同志的界限还是要有的。”我们之间可是纯洁的男女关系,好不好呀,哥们儿?

我的实习心得与体会?其实写起来有些头大。这里唯一让我不舍、记忆犹新、再三回味的不是人和事,而是饭。要不要展开一下呢?我这样想着,反正管他呢,我就是要写下来。那谁谁曾经说过:活着就是最好的反抗。我,吃饭就是最好的反抗。

早饭,我们一般都是煮挂面、鸡蛋和炒咸菜。师傅的手艺真是没法说,一个字:顶。挂面煮的不油腻、清淡,鸡蛋你随便拿,没人说你,咸菜炒的清香,好吃。

中午和晚饭是我们公认的极具技术含量的了。列举一下我们曾经吃过的菜:红烧鱼、红烧肉、蒜薹炒肉、芹菜炒肉、冬瓜豆腐、冬瓜排骨、土豆烧肉、土豆鸡块、土豆丝、蒜泥黄瓜、凉皮……虽然和领导们一起吃饭颇有压力,但是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朝食堂冲去,然后把脸埋在饭盆里,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要面子。

不得不说说这里的两只狗兄弟了,这丫胖的没样了都,不知道该叫狗还是狗熊了。一个痞子似的中年平头男子每天中午和晚上我们吃饭后,他会准时出现在食堂外的泔水桶旁边,一手持筷子,一手持盆,在里面差不多能拣出半盆子肉了,那狗能不享福么?狗兄弟们都很热情,见了我们摇尾摆臀的,谁让咱是大爷。

回来的路上,我们经过男部。可爱敬业的金师傅亲自给这些受救助人员盛饭。排队的一哥们儿把头探出来问了一句:同志,今天中午什么饭?金师傅头也不带抬的,说:白菜熬茄子…….

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我们的饮食问题,可我却没有吃人家的嘴软的想法,非得损别人一顿不可。受救助的这帮人看见我们的饭估计会闹起人命的,如果让我们吃他们的饭,估计一个一个全撤回去了。这哪里是救助站,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啊!某人评价。还是一个走南闯北住过很多救助站的粮食贩子说的好:“这地方,你千万别呆,骗子多,传销多,地痞流氓多,扒手多,我都绝望了。”

难道我们也要满含泪花向救助站挥手作别?

说了半天,还是没有扯到正题上来。停笔,细思一番,我们还是做过一两件人事的,列举二三。

儿童部,是我常去的地方。在这里给送过来的儿童进行个案访谈和心理疏导。李伟是这里的常住人员,小伙子长的虎头虎脑,可就是不干正事,非得跟救助站叫板不行。除了躺在床上看一些少儿节目之外就是扒着窗户让我们帮他买烟。买烟这事咱可不能干,吸烟有害健康。儿童部来的人不多,基本上都是小住几天。住过来的有离家出走的,有四海漂泊的,有职业行乞的在此落难。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以上《表情认知实验报告》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表情认知实验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