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日期:2020-05-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本文关键词:病人,护理,心脏,计划,标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本文简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推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右心室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是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本文内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

推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右心室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我国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约为0.4%,农村高于城市,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明显增多。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目前重症肺心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

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其病因分为三类。

1.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如脊椎后凸或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严重胸廓或脊柱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等,均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肺功能受损。

3.肺血管疾病甚少见,如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引起右心室肥大的因素很多,但先决条件是肺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性改变。气道的反复感染、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导致一系列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重构,肺动脉高压,而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是肺心病发生的关键环节。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既往健康情况,有无COPD、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等慢性肺部疾病,以及严重胸廓、脊柱畸形、神经肌肉疾患等病史;了解此次患病的诱发因素、表现特点和诊治经过等。

(二)身体状况

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心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的肺、心功能衰竭和其他器官损害的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此期以慢阻肺为主要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活动耐力下降。体检有明显肺气肿体征,听诊多有呼吸音减弱,感染时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以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或伴有心力衰竭。由肺血管疾患引起的肺心病,则以心力衰竭为主,呼吸衰竭较轻。

(1)呼吸衰竭: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诱发而致。病人呼吸困难加重、发绀明显,甚至出现烦躁、谵妄、嗜睡、昏迷、抽搐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表现为心悸、气急、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为体循环淤血体征,颈静脉怒张、肝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浮肿,严重者有腹水。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尖区出现奔马律,也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3.并发症由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多个重要脏器受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肺心病常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肺性脑病、DIC等。

(三)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因病程冗长,肺、心功能减退,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久治无效,病人自觉治疗无望,拖累家人而心情沉重、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产生孤独、自卑、悲观绝望心理;由于病人工作能力的丧失,亦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

(四)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除原发病的X线征象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的征象。

2.心电图检查主要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

3.血气分析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当PaO2<60mmHg,PaCO2>50mmHg时,提示呼吸衰竭。

4.血液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加;并发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病人血清学检查有肾功能、肝功能的异常及电解质紊乱。

5.其他检查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病人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加重期肺心病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处理原则】

1.急性加重期

(1)社区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占多数,医院感染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选用两者兼顾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等控制感染。

(2)维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呼吸功能。

(3)慢性肺心病病人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对治疗无效的重症病人,适当选用利尿、强心或血管扩张药物控制心力衰竭。

1)利尿药:以缓慢、小量和间歇用药为原则,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尿量多时需加用10%的氯化钾,或选用保钾利尿药,如氨苯喋定。重度或急性需行利尿者用呋塞米,肌注或口服。

2)强心剂:宜选用速效、排泄快的制剂,剂量宜小。常用药物有毒毛花苷K0.125~0.25mg,或毛花苷丙0.2~0.4mg加入10%葡萄糖液内缓慢静脉推注。

3)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治疗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心律失常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2.缓解期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为原则,防治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避免或减少急性发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阻塞、呼吸面积减少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感染、痰液过多而粘稠或咳嗽无力有关

3.体液过多与右心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压升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

【计划与实施】

尿量增加,水肿减轻或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或能及时发现并发症。

(一)一般护理

1.休息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减少机体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缓解期,在医人员指导下根据肺心功能状况适当的进行活动,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2.饮食取低盐、低热量、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的饮食。限制钠盐入,入液量限制在1~1.5L/d。根据病人饮食习惯,少量多餐。应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注意钾的入,鼓励病人多吃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香蕉、枣子等,保持大便通畅。

3.皮肤护理对久病卧床、水肿明显者应加强皮肤护理,避免腿部和踝部交叉受压,保持衣服宽大、柔软,在受压部位垫气圈或海面垫,有条件者用气垫床,帮助病人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定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

(二)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其变化特点,如病人出现点头、提肩等呼吸,或呼吸由深而慢,转为浅而快等不规则呼吸,提示呼吸衰竭;如果病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言多动、烦躁不安、昼睡夜醒、神志恍惚等,提示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三)用药护理

1.利尿剂利尿剂尽可能在白天给药,以免因频繁排尿而影响病人夜间睡眠。用药后应观察精神症状、痰液粘稠度、有无腹胀、四肢无力等,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利尿应用过多易导致:①脱水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加重呼吸衰竭;②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抑制呼吸中枢,通气量降低,耗氧量增加,加重神经精神症状;③血液浓缩增加循环阻力,且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强心剂遵医嘱给药,注意药效并观察毒性反应。由于肺心病病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很低,故疗效差、易中毒,用药前注意纠正缺氧(详见第十八章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3.呼吸兴奋剂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增加吸入氧浓度,用药过程中如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甚至惊厥,提示药物过量,及时通知医生。

(四)心理护理

关爱病人,多与病人交谈,给予病人理解与支持,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树立信心;学会自我护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保护肺、心功能;动员病人的家人与亲友多陪护探视,增强病人的支持系统。

(五)健康指导

1.向病人宣传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防止肺心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防治呼吸道慢性疾患,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增加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及热量的供应,以补充机体消耗,增加抗病能力。

2.教会病人呼吸训练的方法,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式呼吸,并嘱家属督促其长期坚持;教会病人和家属观察病情,病人如感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剧烈、咳痰、尿量减少、水肿明显,或家属发现病人神志淡漠、嗜睡或兴奋躁动、口唇发绀,提示病情变化或加重,及时就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讲课者:陶芳

护理诊断/问题:1、气体交换受损

2、清理呼吸道无效

3、自理缺陷

4、活动无耐力

5、便秘

6、有潜在并发症的危险(呼衰、心衰、肺脑、褥疮)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

气体交换受损:

呼吸困难、紫绀,由肺活量减少所致

1、

病人在

天/周内主诉喘憋症状减轻。

2、

病人在

天/周内能识别呼吸困难的因素。

3、

病人能够运用有效的呼吸技巧,进行增强肺功能的锻炼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至少两次,每次15-30分钟,但避免对流风的直吹。

2、

保持室内温度20-22℃,湿度50%-70%。

3、

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给氧每分钟1-2L,,并且向病人解释氧疗的目的,并且做到每班更换鼻导管。

4、

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坐位。

5、

指导病人有效地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让患者取仰卧位,使身体松弛不要用力。?护士将手放在患者上腹部,轻轻压迫,让患者吸气时腹部向外突,向上顶护士的手;患者吸气时向内陷,护士的手随之下降,如此周而复始,使患者学会使用膈肌的要领。?护士用手固定患者前胸部,让患者行腹部上下移动的腹式呼吸。④让患者一手按上腹部,另一手按胸部,呼吸时使上腹部活动,而保持胸部不动。⑤嘱患者先取仰卧位练习,后取坐位或立位练习。

6、

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

鼓励病人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生呼吸困难时,陪伴病人,以减轻其紧张情绪。

8、

指导病人:①禁烟、酒。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③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平时做到劳逸结合。

1、

评估病人的神志、精神变化

2、

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紫绀状态及脉搏和血压。

3、

评估动脉血气分析值的改变。

清理呼吸道无效:

1、

咳痰无力

2、

痰多而粘稠

1、

病人在

天/周之内可以进行有效咳嗽,排出痰液。

2、

病人在

天/周内痰液明显减少或变稀而易排出。

3、

病人能够掌握有利的排痰方法

1、

向病人解释排痰的意义,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2、

指导患者按解剖位采取适当体位引流来排出痰液,排痰前协助病人翻身、拍背,由上而下,由外向内。

3、

与病人协商制定作息时间,每天饭前1小时进行排痰,每次15分钟,并注意休息。

4、

嘱病人适当饮水,每天

ml.

5、

遵医嘱给予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若并请允许,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排痰

评估痰液的量、颜色、性状

自理缺陷:

1、

活动无耐力。

2、

呼吸困难不适。

3、

治疗受限

1、

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在

周内恢复到原来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1、

肺心病人在病情危重期间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协助病人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2、

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减少病人的体力消耗。

3、

将呼叫器放置在病人的手边,并及时应答、呼叫。

4、

在病人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动和运动,以及增加病人的自我价值感。

5、

让病人有足够的时间,缓慢的进行自理活动或者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多次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者协助其活动,以免病人过累。

1、

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

2、

评估病人自理缺陷的成因

活动无耐力:

1、

氧的供需失调。

2、

焦虑

3、

虚弱/疲劳。

4、心律失常

1、病人的活动耐力在逐渐增加。

2、病人在

天/周活动后,不出现心律失常或喘憋症状。

3、病人在

天/周之内能参与所需求的日常活动。

4、病人主诉进行活动时,虚弱/疲劳减轻或消失

1、对氧的供需失调的病人,,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每分钟1-2L,并保持导管通畅,活动后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缓慢增加活动量,不可一次过累。

2、对于焦虑的病人:①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紧张和心理顾虑,使之积极配合和得到充分休息。②与病人家属协商,让家人经常来看望病人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护士应经常陪伴病人,用温和的语言与之交谈,病情允许时鼓励其与病友聊天、听音乐、看书报以分散其注意力。

3、对虚弱/疲乏的病人:①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活动。②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活动计划,可以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床边活动,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至日常生活水平。

4、将病人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即可拿到的地方。

5、加强巡视病房q

h,及时了解和处理各种病人的问题,并观察活动耐力范围有否增减,并及时修改。

6、下床活动时,以不感到喘憋或气促为宜,一般每天活动

次,每分钟

次。

1、评估病人活动时的耐受水平。

2、评估活动对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紫绀的变化。

便秘:

1、

活动减少

2、

饮食不当(液体摄入不足或食物缺少粗纤维)。

3、

体位与环境的改变。

4、

虚弱

1、

病人及家属能运用缓解便秘的有效方法。

2、

病人在

天内能有规律排便。

1、

安排合适的排便时间及体位。

2、

消除和减少促成便秘的因素:①根据病情及病人年龄的大小给予合理饮食,可进适量高纤维的饮食。②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保证病人每日液体入量在1500-2000ml,严重水肿、尿少病人应适当减少液体入量。③不习惯床上排便者,应向其讲明病情及需要在床上排便的理由并屏风遮挡。

3、

告诉病人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可稍作深呼吸排便,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4、

遵医嘱给予大便软化剂如开塞露,缓泻剂如番泻叶,必要时灌肠

1、

评估便秘的形成因素。

2、

评估病人大便性状、颜色、量及排便次数

有潜在并发症的危险(呼衰、心衰、肺脑、褥疮):

1、

严重缺氧至呼吸功能明显受损。

2、

精神过度紧张休息不好。

3、

长期卧床休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输入液体过多过快。

5、

排便用力

6、

合并感染

1、

病人在

天/周内能说出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

2、

病人在

天/周内能够表示理解的并接受疾病恢复期的训练

1、

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每日病房空气消毒一次,定期开窗通风,保持一定的适度和温度,保持空气清新,保证病人充分休息。

2、

尽可能减少或排除有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

向病人解释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原因,以便配合,必要时给予高频通气以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

4、

长期卧床者,应给予q

h的翻身按摩,并作好记录与交班,同时帮助病人做好日常生活自理。

5、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

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排便方法的指导,积极预防便秘。

7、

注意观察病人神志的改变,因而应多与之交谈;有烦躁不安时,切忌随意用安眠药、镇静药,以免诱发或加重肺脑

1、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2、

评估紫绀改善情况。

3、

评估病人皮肤完整性。

4、

评估病人神志改变。

篇2: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本文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护理,中医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本文简介: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本文内容: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试

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心悸□

1.病情观察□

2.体

位□

3.氧

疗□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请注明,下同)

较好□

一般□

胸闷胸痛□

1.病情观察□

2.氧

疗□

3.生命体征监测□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5.艾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较好□

一般□

气短乏力□

1.体

位□

2.安全防护□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较好□

一般□

夜寐不安□

1.生活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较好□

一般□

其他

□(请注明)

1.

2.

3.

较好□

一般□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

/

/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

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

4.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5.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

6.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

7.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雾化吸入。

2.护理评估:病情、药物过敏史。

3.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用口缓慢吸气,用鼻缓慢呼气,以使吸入的雾粒在气道沉降。

4.观察患者吸入药液后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5.操作完毕后,记录雾化吸入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以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