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日期:2020-04-3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小学,方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本文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新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具有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为学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本文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新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具有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及其特殊性,在评价时,应重过程、重参与,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作了一些尝试。

一、转变教师评价理念,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的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的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所以,综合实践课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关系到教师如何把握对学生全面培养的尺度。要把握好这个尺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评价理念,应该在吸收学科课程评价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具有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特点的评价。无论是在评价内容上,还是在评价方式上都必须力争做到客观、公正。

其次是注意评价时的用词和语气,不能有讽刺、挖苦的意思,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不能进行直接批评,要以委婉、规劝的话语来引导。

综合实践课程在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采取了大主题、长周期、慢节奏、重过程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本身的实际状况不同,所体验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因而,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不适用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所授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指标。把握住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情况给以及时、适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评价内容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过程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必须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参与原则和过程原则。

例如:五年级的“钱币·历史·生活”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骤,教师可找来一些有关钱币的书籍、光盘等资料,让学生翻阅、查找、摘抄有关钱币发展的知识,记录内容可以是钱币的“古代”,也可以是钱币的“近代”,还可以是钱币的“当代”,以及通过走访或探访所取得的资料和新发现,然后整理出来。第二步骤,让每组学生进行摘抄、查找、记录、汇报,并解决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假币的处理办法。第三步骤,让学生根据收集、摘抄、整理出来的信息,及理财方面的知识进行汇报、展示。第四步骤,让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开展演讲比赛并提交倡议书。

针对上述不同内容的课时,在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上也应是不同的。第一步骤可以是以教师点评和组长评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简单评价。学生在第二步骤中的汇报可以要求学生对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放在收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评价内容之一。第三

步骤的评价内容是对学生理财方面的知识的汇报进行简要评价。第四步骤是对学生演讲时语言表达的情况和学生设计的倡议书的文字表述进行评价,重点放在演讲的表情和语言表述的能力上。这样通过四次不同内容的评价,学生就会从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语言表达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与通常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业成绩评价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者是不确定的,包括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包括学生或学生小组,家长、社会机构和社会上的个人。例如:教师组织课程时是评价的主体;同学评议、小组评议时学生或学生小组是评价的主体;在实施课题或活动中,相关的企业、社区、机关、专家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和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增加了评价的难度,但更容易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实践。

在评价的方式上,教师要把握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特点。例如:在上五年级的“有趣的纸世界”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一种能充分体现自我评价的方法。当学生制作完既环保又实用的纸制品后,我组织了一次“Show一show我的劳动成果”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出自己对所制作的纸制品的看法、意见以及他的审美能力等,然后通过小组内部的简单评述后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如果学生在评价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分歧,教师就应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和方式进行调节、评判,使学生能在自我的实践活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达成共识。同时使他们找出差距,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及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特殊性,师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一定的技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

,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例如我在教学《小帽子折纸》时,设计了小组折帽子比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了不同质地、颜色和大小的纸。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相互配合,自由发挥,他们折出来的帽子大小不一,颜色丰富多彩。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帽子”,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展评,请小设计者自己也来评说一下,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帽子在班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上都会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要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另一个原则——激励原则。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结果还可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当学生把自己设计好的“节约用纸实施方案”交上来时,我会在学生的作业上给出这样的评价:“你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方案,老师替你高兴,你的设计真的很棒!继续努力,你会有更大的进步!”“这次的设计比上一次有了更大的进步,要加油!你会做得更棒!”

这样的评语以鼓励为主,既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五、关注学生的成长,建立档案袋评价模式。

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我们在评价时可以运用评价的综合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为了便于管理、总结和指导学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成长记录卡。表格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成长记录卡

班别:

姓名:

主题名称

活动时间

活动方式

组长

小组成员

本人承担任务

本人的体会、感受

自我评定

家长或专业人士评价

指导老师评语

成果形式和进入档案袋的成果名称

评定星级

在表格的后面我们还设计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式——档案袋评价。档案袋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这个记录既包括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题的研究成果或代表性作品,也要反映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这种模式是设计一个体系,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情况的有关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系统收集和归总,形成学生在这一阶段在一门课程或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中所作出的努力、进步情况、学业成绩方面的结论。从问题的形成到最后成果的完成,每一步骤都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收集系统,如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每次活动的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以及访谈对象的签名、实验原始记录、各种原始材料、学习体会等等,共同形成了每一个小组和学生的学习档案。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加上与学生的交谈和直接参加一些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就能够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实时评价,为课程指导奠定基础。结合学生最后的成果汇报和小组总结,很容易形成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独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另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因此,它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努力健全评价体系,坚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新方法、新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在活动中存在不足的学生,想办法给他们提供活动中成功的机会,然后在评价中加以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课堂上,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对学生整一个学年进行评价,因而,我设计了学生学习学年综合评定表,对学生作出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学年综合评定表

姓名:

班别:

学年:

评定项目

具体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与他评

A

B

C

D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

我对自己的评价:

同学们对我的评价:

父母对我的评价:

老师对我的评价与激励:

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不怕困难和辛苦

合作交流

主动和同学配合

乐于帮助同学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班级和小组学习作出贡献

学习技能

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

实践方法、方法多样

实践活动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会与别人交往

活动有新意

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成果展示

成长记录袋

表演、竞赛、汇报等

成果有新意

回顾一学年,我的感想: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们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教师都应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注重活动的思想

9

篇2: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本文关键词:少先队,中心小学,活动课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本文简介: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活动设计活动主题1、少先队基本知识教育活动中队活动时间2014年3月7日活动地点教室辅导员活动目标1、知道少先队基本知识;2、为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而努力;活动准备1、有辅导员准备少先队基本知识内容,人手一份。2、PPT。活动过程一、动员、发放资料。少先队资料人手一份。具体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本文内容: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主题

1、少先队基本知识教育

活动中队

活动时间

2014年3月7日

活动地点

教室

辅导员

活动目标

1、知道少先队基本知识;

2、为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而努力;

活动准备

1、有辅导员准备少先队基本知识内容,人手一份。

2、PPT。

一、动员、发放资料。少先队资料人手一份。具体内容见教材75页。

二、辅导员寄语:党中央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有着无限的希望和要求。

(见教材75页)

三、辅导员讲解少先队知识(11条)见教材75——76页。

四、布置队员熟读,并能背诵。

五、有小队长带领大家熟读交流。

六、队知识交流检测(整个中队的队员都参与)。

活动反思

通过学习、辅导,队员们对队知识有了了解,对培养自己有着很好的作用。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主题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活动中队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教室

辅导员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①会敬标准的队礼;②知道队礼的含义;③理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内涵;④向优秀的党团队学习;⑤践行为身边的人做一件好事。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少先队组织,热爱党团组织,为能与党团组织结对而感到自豪,并有实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强烈愿望和决心。3.体验目标:体验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集体意识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有关图片。

一、了解队礼的含义,教学敬队礼的规范要求

1、播放严肃地敬队礼的礼仪视频;

我们根据刚才所看到的敬队礼要求,我们来学一学

敬少先队队礼要(身体)站直,右手五指(并拢),(左手也要五指(并拢),自然下垂,贴(近大腿),手腕自然(不能打弯)前肘(托起)掌心(向左),经(前胸)高过头上,距前额上(一拳)。掌心(左)眼睛注视(前方队旗)表情(庄重)

2、讲解队礼的含义、敬队礼的规范要求

3、两小队练习互相敬队礼

二、队礼的含义

1、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我们怎样做才能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呢?

学习方面:

品德方面:

我们还应该:

三、严肃敬礼的场合

1、我们要在(升国旗)时敬队礼,2、我们要在(活动)时敬队礼。3、我们要在(慰问)时敬队礼。4、我们在(庆祝节日)时敬队礼。5、我们在(发奖)时敬队礼。

四、践行队礼学先锋

我学的先锋模范是:

他(她)的主要事迹是

五、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评核人

自我评价

队友评价

小队评价

1、优秀★

2、良好

3、合格

4、加油!

活动反思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主题

3、温暖的队集体

活动中队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教室

辅导员

活动目标

开展多种活动引导队员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在集体中生活的感受,感受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事,体会班集体的温暖。逐步认识到在班集体中要与队员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让学生制作感恩卡。

(一)读题、解题,让学生浅谈对“温暖”的理解。

1(出示卡纸“温暖”)少先队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有什么烦恼,只要大家互相交心、互相帮助,我们就会在温暖的集体中快乐生活。队员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它的名字叫“温暖“(齐读)。

2多媒体展示一些在校学习期间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画面资料(与队员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

假如你就是刚才视频中受到帮助的队员,在受了帮助以后,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温暖)

3“温暖”很喜欢去旅行的,你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或地方遇见过她?(父母的爱,队员的帮助……)

对,温暖就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精心呵护,温暖还是队员们对你的帮助。今天,我们就聊聊天,说说你在班集体中感受到的温暖。

(二)温暖的回忆:班集体是我家

师:在我们班级这个大家庭中,队员们每天都与辅导员、队员们学习、生活在一起,你也一定关心、帮助过队员或接受过他人的帮助,你一定感受过班集体的温暖。

1想一想:在我们班中你都帮助过谁或接受过谁的帮助?(说完后简单写下来)

题目不会做,××队员帮助我。忘带蜡笔了,××队员借给我

生病了,没有来上学,辅导员和队员帮我补课。

流鼻血了,××和××同学扶我到办公室躺下。

鞋带掉了,不会挷,辅导员帮我

辅导员适时追问:

1.当时你心里怎么想的?

2.对帮助你的队员说了些什么?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小品表演:“班集体真温暖”

(1)根据课前调查,在班上找出真人真事,让当事人表演帮助人的过程。

(2)谈谈帮助他人及接受到帮助的看法,再请当事双方谈谈各自的心情、想法。

三、诉说烦恼。

除了愉快的事,队员们肯定还有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烦恼,我们把烦恼写下来,为此,中队委设立了一只诉说箱,大家可以把烦恼写下来,投进箱里,一起来解决烦恼。你能写吗?写下来,可以是

我的烦恼是:

四、展示金点子

1、为解除烦恼我们还可以出出金点子。

谟划“解决烦恼的金点子:(将自己的金点子展示,看看谁的金点子能解决烦恼)

2、我的金点子是:

五、团队的力量:

1、小游戏:齐心协力(拔河)

2、我的游戏体验:

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评核人

自我评价

队友评价

小队评价

1、优秀★

2、良好

3、合格

4、加油!

活动反思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主题

4、学习最美

岗位体验

活动中队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教室

辅导员

活动目标

懂得岗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做班集体的主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精神,出现更多为集体服务的好少年。

活动准备

图片,岗位卡等

一、导语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警察……”这些“最美”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

队员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宣传时代先锋、最美人物,在红领巾岗位上辛勤体验,锻炼成长。

二、谁最美

活动一:寻找“最美人物”

我们来说一说

最美人物:

最美事迹:

可贵品质:

活动二:“爱心岗”体验

每位队员订立“爱心岗”以及服务计划,用实际行动践行美德。

(见下表)

活动反思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主题

活动中队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辅导员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姓名

“爱心岗”体验计划

周次

服务岗位

服务内容

践行美德

周围人评价

此表说明:此表可以事先辅导,也可辅导后去践行。岗位自己安排:扫地、洗碗、檫黑板等

活动反思

谈桥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主题

活动中队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辅导员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三:阵地宣传

积极参与中队宣传阵地建设。我们中队有黑板报,还有

。我参与中队宣传的岗位是:

三、最美活动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评核人

自我评

队友评

小队长评

1、优秀★

2、良好

3、合格

4、加油!

活动反思

学习题一

1、敬少先队队礼要(

)站直,右手五指(

),(左手也要五指(

),自然下垂,贴(

),手腕自然(

)前肘(

)掌心(

),经(

)高过头上,距前额上(

)。掌心(

)眼睛注视(

)表情(

)。

2、队礼的含义

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怎样做才能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呢?

学习方面:

品德方面:

我们还应该:

3、严肃敬礼的场合

我们要在(

)时敬队礼,

我们要在(

)时敬队礼。

我们要在(

)时敬队礼。

我们在(

)时敬队礼。

我们在(

)时敬队礼。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评核人

自我评价

队友评价

小队评价

优秀★

2、良好

3、合格

4、加油!

学习题二

团队的力量:

1、小游戏:齐心协力(拔河)

2、我的游戏体验:

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评核人

自我评价

队友评价

小队评价

优秀★

2、良好

3、合格

4、加油!

学习题三

寻找“最美人物”

我们来说一说

最美人物:

最美事迹:

可贵品质:

姓名

“爱心岗”体验计划

周次

服务岗位

服务内容

践行美德

周围人评价

此表说明:此表可以事先辅导,也可辅导后去践行。岗位自己安排:扫地、洗碗、檫黑板等

阵地宣传

积极参与中队宣传阵地建设。我们中队有黑板报,还有

。我参与中队宣传的岗位是:

三、最美活动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评核人

自我评

队友评

小队长评

1、优秀★

2、良好

3、合格

4、加油!

16

篇3: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 本文关键词:要领,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学校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 本文简介: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香坊区进修心理我们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通俗地概括为“八重”、“八不重”,就是“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目标,不重手段;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真话,不重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下面分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 本文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

香坊区进修心理

我们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通俗地概括为“八重”、“八不重”,就是“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目标,不重手段;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真话,不重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重感受,不重认知

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的原理,或者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共同深讨“学会谦让”的话题。在播放了一段录像之后,教师问:“什么是谦让?”一个学生说:“就是好的东西让给人家,坏的东西留给自己。”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先让别人进教室,自己后进教室。”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人际交往中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评判都离不开具体特征的比较,离不开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因此,这样的回答说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谦让的行为标准是什么,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但教师还是要把自己的标准答案书写在黑板上:“谦让就是想着别人,让着别人,心中有他人。”尽管教师的概括从认知的角度更为简洁,但却已脱离了小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真切感受,变成了一种没有生命活动的抽象教条了。

二、重引导,不重教导

辅导,顾名思义,一为“辅”,二为“导”。“辅”者,扶助,辅佐,非主要之意也;“导”者,引导,疏通也。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它既要注意契机,还要注意分寸。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即使是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应该肯定,辅导过程中需要认知成分的参与,也需要教师必要的指点和教导。“但若只是教导或只是在说教,却又不是辅导了。……倘若一位辅导员……只是在作逻辑分析,他就不是在进行辅导。因为在辅导的过程中,基本的重要条件是我们陪伴着当事人去面对人生;而事实上,人生是个心理过程,而非逻辑过程”(林孟平,1986)。由此可见,辅导不是开药方,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辅导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即使在他需要别人给予帮助的时候,也是为了让他能够准确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那么,怎么加以“引导”?“引导”总是通过问题来“引”来“导”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最难以把握的一点。而问题提出之后,又该如何深入?这和个别辅导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它同样表现为一个“四段论”:倾听(掌握更多准确的信息)——同感(设身处地予以理解)——判断(理出头绪,找到一个“切入点”)——商量(在团体讨论中提出3-5种方案和思路,供学生自行选择,而且不存在“唯一”或“最佳”)。总之,“引导”应该“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关于“重引导,不重教导”还有一个“不可绝对化”的问题。所谓“不重教导”,不是不要适度的教育指导,不能把这个观点推向极端,以为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连一句带有教育色彩的话都不能出现。有的辅导教师一听到几句“教导”性的语言,便立即要质疑“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其实,提出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本身在理论上就已陷入了绝对化。汤恩(1944)提出,由于罗杰斯“非指示性”的咨询理论的流行,作为“指示性”的传统的心理咨询面临着被遗忘和被放弃的危机,故此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指示性”心理咨询,还是现在流行的“非指示性”心理咨询,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任何偏执一端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总的看来,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辅导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排除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暗示和忠告。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许多方面还需要成年人的扶助,尤其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十几分钟,不可能像个别辅导那样可以多次访谈,在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进行“非指示性”的会晤,耐心等待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和点拨恐怕就是无可厚非的了。

三、重目标,不重手段

心理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创设一种氛围,而氛围的形成有一个“热身——催化——互动——共振”的渐进过程,实在来之不易。一旦氛围形成,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有了一半的成功把握,因些教师要格外珍惜。此时如果不合时宜地插入一段多媒体课件,很可能打断了学生互动的兴致,冲淡了暖意融融的团体氛围,并使辅导过程失去了本来可以达成的流畅感。

例如,某班级开设一节《盲目从众不应该》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总体看,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效果是好的,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学生过生日请客的录像提供了非常真实的生活场景,对于辅导主题的展开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分析一些同学盲目从众的原因时,教师用多媒体设置了标准答案①②③④,而学生回答的各种看法却不可能是按这个顺序展开的,所以教师只好演示一下,停一下。一来二去的,教师的操作也乱了,只好从头再来一遍,于是本来比较浓郁的辅导氛围顿时就消失了。

可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电教手段主要应该用于呈现情境或提出思考性的讨论题,尽量不要用来出示知识性的标准答案。而且,过多地按编程出示标准答案还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不仅心理辅导课如此,文化课上也基本是这样。

总之,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可以为心理辅导课增添不少生机和便利,但这种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辅导目标的需要,不要只是为了变换一下形式。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如果教师吃透了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活动设计又比较贴近学生实际,那么,虽然未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同样可以呈现出效果较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四、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

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上,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来达到辅导的目标。

口头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

(1)学生能发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通过交流,自己理解和支持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往往比老师的评价与支持更为重要,因此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2)使积郁得到宣泄,并可重塑自我形象;

(3)使学生得到社会性发展的经验;

(4)体验到自己在同伴中有所作为,可以和别人成功地进行交往,因而增加了安全感;

(5)在不能确定自己应持的态度行为时,可以倾听并综合大家的意见,以得到最大的收获。

在团体辅导中,交流的效果与团体规模有直接的关系,规模过小,人数过少,成员交互作用的范围过窄,学生就会感到不满足,就会出现乏味、不舒畅的感觉;团体规模过大,人数过多,辅导者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之间沟通也不易,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受到限制,团体的凝聚力就难以建立,探讨问题时就会流于草率、片面、表面化,就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而班级是属于一种规模较大的团体,为了克服上述的一些不利因素,教师必须注意经常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促成组员之间的口头交流和互动关系,并适时地将小组交流的结果与全班学生分享,用以发扬大团体信息渠道多、思维活跃、容易集思广益的优点。

还要说明的是,“不重书面活动”不是不可以进行书面活动。有些纸笔练习,有些测验,有些行动计划,有些自我描述,是必须动笔的。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动笔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团体氛围立刻就被冲淡了。另外,也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静思默想”,以为学生只要闭眼一想,问题就解决了,这实际上还是文化课上用思考求得认知性答案的习惯做法,也不可套用到心理辅导课上来。

五、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

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罗杰斯曾经提出,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团体辅导者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良好的气氛,一种对团体成员接纳与信任的气氛,可以使每个成员不必防卫及隐藏自己,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样才能使团体咨询产生效果,并促使当事人的改变和成长。所以,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要努力培植一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套话的风气,形成一种团体内的规范。但是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而且许多时候,他们讲出一些在成人看来是糊涂的甚至是错误的话,其实是出自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的信赖。所以每遇此时,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接纳、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学会戴上一副假面具,而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但是,接纳、宽容和谅解学生讲的错话,并不等于认可学生的错误观念,也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理辅导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不应该是绝对的,假如学生的价值观有明显的错误,而不加以纠正则可能在团体内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辅导教师就不能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而需进行必要的引导。只不过这种价值的引导不应是武断、生硬和粗暴的,而应是一种引而不发,一种循循善诱,一种平等商讨。

例如,有一节在初一年级开设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自我形象设计》,在进行游戏活动“大拍卖”的分享环节时,一位学生表示要倾其所有来竞争“最富有”,并解释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有的首肯,有的茫然。于是辅导教师以中立的态度征求大家的意见:“你同意吗?为什么?你不同意吗?又是为什么?请在小组里面说说你们的看法。”各组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时,辅导教师有意走到提出这一观点的学生所在的小组里,倾听学生们的发言,并与他们进行探讨。经过各组观点的碰撞,最后全班得出了一个共识:“钱是很重要的,没有钱许多事情的确办不成;但是,在社会公正的前提下,有钱不一定能走遍天下,无钱也不一定寸步难行。”

辅导教师必须牢记,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被人否定”是一种极难承受的打击,它很可能会使当事人的自尊心大受创伤。因此,为了尽量避免说了错话的同学当众蒙受伤害,辅导教师即便有强烈的否定性意见甚至是反感,也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自己的敏锐观察和正确判断,灵活变通地来做出适当的处理。

六、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通过辅导教师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班级社会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最基本的环节。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证明,是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创造了辅导的氛围,而氛围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时甚至会改变教师的行为。所以,辅导教师要十分精心地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

七、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

心理辅导活动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社会心态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传统的文化课是非常重视教案设计的操作程序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的预定设计,而不是突发的“节外生枝”。一些教师最希望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达到教案预想的水平,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循循善诱,努力引导,直到让教师满意为止。应该说,重视和落实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种好的教学作风和习惯,但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却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使我们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动感的,它的发展和推进往往是随机的、高度动态的。在师生双边多向和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学生往往会妙语连珠、才思横溢,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时,辅导者也将被辅导,教育者也将受到教育。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任何周密的设计都难以事先预料的。

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应变,随机引导,不要死守原定的活动设计方案。特别是当有的学生涉及到多数同学关心的共性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充分展开。

例如,一所初中的初四年级某班在进行《对抗压力》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现在在想,我爸爸妈妈是农民,他们省吃俭用花这么多钱送我来这里读书,可是现在看来,我今年肯定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了,我该怎么向我的父母交代?”说到这里,这个学生流泪了,很多学生的眼圈也都红了,有的女生甚至把脸埋入了手臂中间。这时,辅导教师及时改变了原定设计方案,抓住这个震动全班同学的共性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结果气氛空前热烈,学生中提出的各种对策精彩纷呈,辅导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重应变”,还涉及对各种辅导教材的变通处理问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材无非是为辅导活动提供素材和情境,它的核心部分是辅导目标体系和每一单元的辅导理念。使用教材时,关键是把握目标体系和辅导理念,至于具体的活动内容和素材,则是可以灵活调整的,而不是不可变动的。一般说来,在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了,而且辅导氛围非常融洽,那么时间往往是不够用的。所以有学者主张每一次辅导活动以两节课为宜,这确实有道理,但在再实的学校环境中很难做到。不过,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感到时间紧迫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切勿打断学生的思路和兴致,急于去完成教材预设的任务,而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并对教材作出相应的调整处理。

八、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

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即使学生的自我领悟还比较幼稚,辅导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部分,应该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来完成。比如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辅导,在总结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时,是不是一定要辅导教师来加以概括?可不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评出两三条最佳的记忆方法,汇总起来交给学生排排队、筛选一下,然后由辅导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两条呢?

当然,“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也不是说教师就一定不能概括总结了。例如,“学会拒绝”,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比较高级的要求,学生很难一下子抽象出“拒绝”的若干种巧妙而得体的方法。此时,教师如果采取打开“锦囊妙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拒绝”的技巧大致有:①共同推想后果;②延迟决定;③找借口;④用建议替代;⑤转移话题等。这样就能比较直接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认知上的飞跃。

根据上述八条操作要领,我们提出一份比较简洁的《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操作须知》,可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

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操作须知

一、营造氛围──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真诚、和谐、宽松而不庸俗化的团体氛围。构建这种辅导氛围的技巧在于:教师精心设置活动情境、善于抓住学生反馈中的共性问题,以及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的团体互动的时机。

二、构建关系──辅导教师要注意改变“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学生平等相处,具有“积极关注”、“真诚”、“接纳”、“共情”、“尊重”等基本态度,使学生感到温暖、安全,从而在团体中真正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三、认真倾听──倾听是最基本的班级辅导反应技术,是每位辅导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心耳并用”,认真听懂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述的真正涵义。必要时,教师要采用“复述”和“澄清”的技术,把学生表达的信息加以浓缩、精简,突出重点,并使信息明朗化、具体化。

四、注重互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在学生的互动中达成的。教师要把关注的着力点放在推动学生团体的互动关系上,其操作要领则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对峙”的课堂组织模式和座位排列形式,积极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使小组活动与全班回馈有节奏地流畅地组合起来。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互助,以促进学生在同龄人的启发下自我成长。

五、适时引导──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但这并不排斥辅导教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老师引导的关键在于把握将问题引向深入的契机,或者运用“面质”技术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及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或者将学生共同的感受或意思加以衔接、产生并联,或者把学生未察觉到的易混淆的问题加以澄清,从而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走向改变认知和行为的积极方向。

六、聚焦中心──辅导教师必须明确辅导主题及其理念,在活动中将辅导的焦点集中在中心问题上,防止因界定不清、似是而非而出现辅导理念的错位或辅导主题的偏移。

七、及时调停──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漫无边际、浪费时间、氛围不融洽甚至个别成员反应含有敌意等特殊情况时,辅导教师要及时施加适度而巧妙的干预,以保护团体氛围不受干扰,团体成员不受极端的刺激。

八、临场应变──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辅导理念和辅导主题必须是明确而稳定的,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素材的选择则是灵活的。班级辅导活动过程中最生动、最感人、最富有教育启示意义的素材往往来自于团体互助及全班回馈的过程中。每当这种难得的辅导素材突然在团体活动中闪现时,辅导教师必须紧紧抓住,随机应变,调整原有的活动方案。

九、自我发展──班级辅导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这种成长首先来自于学生自身认知的改变和情感的体验,它的影响也许不会立竿见影,却可能会长期地伴随学生的人生进程。因此,辅导教师不要习惯于自己得出结论并对学生加以灌输,而应积极带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进行探讨、思考、反省、感悟和升华。

十、包容歧见──班级心理辅导过程追求一种真情的流露和真我的风采,言不由衷或屈从压力不是辅导所期待的结果。因此,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讲真话,为学生创造一种发表己见的宽松氛围,允许并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强制性地改变学生的原有认知或行为方式,并相信学生在不同见解的争议当中,早晚会做出适合自我发展的正确抉择。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即心理辅导活动课本质上还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种活动课程,它在操作上也必须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样需要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假如撇开这些,另起炉灶,也许只会使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多走弯路。

    以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