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②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③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4、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二、教材处理

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三部分,以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2、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增加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2、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同具体问题情景时采用情景设置式教学法、比较发现

式教学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能力。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新文化运动各领袖人物的图片资料,重要历史文献资料选段,教学过程

中所需问题、情景的设置,本节知识体系建构及板书设计,反馈练习及研究性学习课题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和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设题:

(1)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可能性和必然性(即背景)。

(2)结合材料,深入了解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和李大钊及其著作,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或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

(3)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此环节以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方向,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凸现本课重点难点内容。

2、学生准备:

学生按兴趣选择题目,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

★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搜集、整理、分析、应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互助协作精神。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情景设置)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初,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

(教师导入)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效法西方改造中国旧社会的革命理想被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撕成碎片之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最终迎来近代百年继甲午戊戌变法之后的第二次民族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

★此环节采用情景设置与教师导语相结合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体味近代历史的沉重感时,激发他们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2、新课学习:

逐步设疑导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创设问题情景,分解本课重难点,激活学生思维。

①历史背景: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以往所学史实分析归纳)

问题1: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

问题2: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期间)

问题3: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以及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兴起与概况:

课件展示《新青年》书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图片资料,以及《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名作的资料选段,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问题5:比较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统性。)

问题6: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本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要求史论结合,全面分析,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扬学生个性思维之特点。

③内容及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突破,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问题7:根据课前的准备,回

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问题8: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问题9: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④意义及评价:

问题10: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响。(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问题11: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激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教师启发诱思)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不仅是一次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倡导民主与科学,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构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的光辉旗帜。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教材总结:(学生自主探究)

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六、反馈实践:

1、作业:(见多媒体课件单项选择题及材料解析题)

2、研究性学习小课题:(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①结合以往所学简要评述中国近代思想的新陈代谢。

②仿效历史经验,从任一角度为中国当今的发展献策。

★根据学生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设题,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理论在本课学习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采用纲要图示法板书,既优化教材知识结构,又突出重点和难点,简要而明晰。

八、教学评价

1.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理论修养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问题情景和反馈练习中设置了不同的思维含量,引导鼓励学生整体进步,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

2.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构建及反馈课题的设置,试图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课题研究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衔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更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

及人文素养。

    以上《《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