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如皋市江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试卷-高考模拟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一、语言知识题(18分,1~6题每小题2分;7~8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行(xínɡ)行李  行楷  行云流水  用行舍藏B.角(jué)角色  角度发生口角群雄角逐C.揣(chuǎi)揣测挣揣不揣冒昧凭空悬揣D.当(dànɡ)当时妥当直截了当安步当车解析:B项依次为“jué、jiǎo、jué、jué”;C项依次为“chuǎi、chuài、chuǎi、chuǎi”;D项依次为“dānɡ、dɑnɡ、dànɡ、dānɡ”。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泥淖   励行节约   煞费苦心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B.戏? 插科打?;瑕不掩玉   一言以蔽之C.马? 改弦更? 应运而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D.安? 宛然可? 根深蒂固   老骥伏历,志在千里解析:A项“励行节约”的“励”应为“厉”;B项“瑕不掩玉”中的“玉”应为“瑜”;D项“老骥伏历”中的“历”应为“枥”。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站在碑前,一一地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    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2)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    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3)所谓文化,是指人在客观世界,在    群体关系,在    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A.浩瀚    确立    调节    协调B.浩? 确? 协? 调节C.浩? 确? 调? 协调D.浩? 确? 协? 调节解析:“浩瀚”形容广大,繁多。“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确认”明确承认。“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协调”使配合得恰当。“调节”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答案:D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逾期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B.一位记者在会上公开问布什,他是否认为布莱尔只知道追随着他,活像跟在他身后的“一条狗”;如果不是,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布莱尔。C.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在座的朋友们,并通过你们向勤劳勇敢的巴西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xxx祝愿(摘自胡锦涛在巴西国会的演讲)。D.杰夫·范甘迪赛后兴致不高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究竟火箭出现什么状况了呢,姚明也显得相当沮丧,他背靠着休息室的墙壁坐着,面对蜂拥的记者,“小巨人”说话显得有些有气无力。解析:A项引号改为书名号;C项句号应放于括号前;D项“出现什么状况了呢”后应加问号。答案: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第三代移民,在物质方面已经西化,但在精神方面,祖国母亲赋予他们的文化底蕴根深蒂固,难以更改。B.移动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合法的、非法的、有条件的、没条件的经营者纷纷加大对通信产业的投入。C.“中东和平进程图”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包围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官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拉法特用他那老态龙钟而又坚定的声音表示要与以色列周旋到底。D.最显著的变化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再随心所欲,而是开始看市场的脸色,看投资者的脸色。解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样子,不指声音。答案:C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1月11日上午11时,四名一脸稚气的少年被全副武装的法警带进北京市一中院第23法庭,法官对他们绑架并杀害一名16岁中学生所做的刑事判决。B.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们历来主张要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去考虑,但我们坚决反对一有外来的压力就不顾自身的情况而屈服的做法——事实证明了,这些都是极其有害的。C.据研究预测,由于草原面积的增加,我国鼠疫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受威胁的人口也会相应增加。D.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信息,对此网民们深有体会。解析:A项缺谓语“宣读了”;B项后面的结论也否定了正确的做法;C项搭配不当,应在“鼠疫”后加“疫源地”。答案:D7.指出下列句子语意明确的一项(  )A.真没想到,小明上去才几句话,就给那个人弄糊涂了。B.今天他得去做手术,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也别不当回事儿。C.大家列队站在校门两侧,欢迎英雄的母亲来我校作报告。D.营房传达室里坐着的两个人,是来探亲的新兵王勇和李刚的家属。解析:A项有歧义,“糊涂的人是谁”。B项有歧义,“做手术的人是谁”。C项“英雄”是名词还是形容词。答案:D8.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解析:前句“文才”与后面所著的书衔接;后句“我”与后面保持叙述对象一致。答案:C二、课外阅读题(12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9~10题。艺术的最高境界①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②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④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B.从全文看,第②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C.从第③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答案:D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个比喻堪称佳妙。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到诗的最高理想。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答案:A(二)阅读下文,完成11~12题。我国从南齐开始,直到明、清,有过不少关于历代名画的记载、评品,其形式多样,详略不等……它们除了鉴定作品真伪之外,还反映士大夫阶层和王室贵胄的审美观点、欣赏水平。由于古代印刷术有局限性,不可能摄印原画以供对照,这些评论和著录都停留在文字上,缺乏具象与直观的效果。至于古人所称许的某些作品,其主题思想、艺术境界对于今天的一般读者,特别是中青年一代,大都格格不入,难以接受。因此关于这笔民族文化遗产的再认识问题,辞典的编委、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观点逐渐一致,那就是石涛所说的一番道理:“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有法必有化。……我于古何师而不化?……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画不能无法,然而舍化则无以用法;不住地化法,方显法之伟大;历代名家、名画之存在,皆由于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画中之我和我之创造。现代西方美学家贡布利希指出:“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对既有图式(程式)作斗争。”(C),可以说革新技法、表现自我乃是一根主线,它贯穿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画史都不例外。对国画来说,它开始出现于仰韶彩陶,中间经历了商周青铜器纹饰、战国帛画、两汉画石画砖,以迄魏晋绘画,而魏晋以前这许多无名作者已在艺术类的追求中既找到了法,也表现了自我,从而开创了中国绘画事业,他们的作品不愧为我国早期的名画。因为我国的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在此以前的《考古图》《博古图录》《西清古鉴》《金石索》等虽收入商周与汉代的部分作品,却不可能涉及它。辞典为了探寻国画本源,从这些无名之作中选出精品,列于卷首,填补了一大空白。11.C处对上文所述情况评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石涛说法有? B.与石涛看法相近C.与石涛观点相? D.与石涛所见相同解析:无论是石涛的观点,还是贡布利希的话,都是说的同一意思,即画要革新才能发展。答案:B12.下列对文段的内容和写法要点归纳得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在诸多评论画作言论中,石涛的意见最值得重视。B.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自我,是国画发展的主线。C.简要而翔实地阐述了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D.魏晋以前许多无名作者的国画作品是国画史上辉煌的顶峰之作。解析:谈国画的发展轨迹,石涛的观点、贡布利希的话就说明了国画的发展方向。答案:B第Ⅱ卷(共70分)三、(6分,每小题2分)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暮过山村 贾 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注: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解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须细细分辨到底写了哪些景物,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补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2)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在写景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融入了景物之中,要善于把握。答案: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3)作者描绘山区景物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解析:这是从全诗角度把握诗歌的写景结构。诗歌中描写景物有时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它和写散文一样都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把握了这条线索,就把握了诗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答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展开。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四、(1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8分,每小题2分)笔墨祭    余秋雨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的墨迹,乍看全是赵?,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就不可能是赵?。赵?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得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⑥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14.第②段中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一句,联系全文,“吐”“纳”的具体含义各是什么?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从全文角度出发去答题。要找出哪些是例子,哪些是论述,然后根据论述归纳总结。答案:“吐”的含义是: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每项1分)15.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解析:“这个论断”指代前文说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见解,只要略加归纳即可。答案:过于纯净的赵?就不可能是赵?。(意思对即可得分。)16.试对第⑤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解析:这里是考查归纳信息的能力,本段中的一个主要意思是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重点是谈创新难的问题,再根据原文的语意归纳。答案:书法家高峰迭起之后,(1分)子孙们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干系。(1分)17.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C.傅青主认为,赵?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D.末段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E.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解析:C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所认为的;E项“个性人格”理解不对,文中的“个性人格”是指中国文化的个性人格。答案:CE(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8分)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18.第一段说“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实际上说出了后人对宋诗态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1分)解析:这一句话实际上是这一段的关键句,要理解它就要从全段角度去分析,先是谈到明代对宋诗的不屑,然后谈到晚清对宋诗的推崇。这一句话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宋诗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不同待遇。答案:宋诗或是被贬得一无是处,或是被捧上了天。(要求简洁,否则要扣0.5分)19.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回答不得超过30字。)(1分)解析:该题的答题范围仍然在第一段,“失掉比例”是说对宋诗的看法不要走极端,应客观公正。后文也有照应的句子。答案:可以夸奖宋诗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清诗的成就,但不可夸张、夸大它。(两个方面去谈才能得满分。)20.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不超过12字。)(1分)解析:作者在历述宋诗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不同的看法之后,就有了一个结论,即“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点明了作者所认定的宋诗的地位。答案:宋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不简洁可酌情扣分。)21.作者认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和大不幸,并且具体分析了宋人学唐诗的两点成功和一处不足,根据文段的内容,请具体指出宋人学唐诗的成功和不足。(按指定的格式书写。)(3分)解析:这个题的难度很小,只要找到答题范围,稍作归纳即可。答案:某一个字眼或句法来自唐人却比他们工稳,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风格意境落入唐人的势力圈里。(一层1分)22.选出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2分)(  )A.宋诗从南宋开始,就为人诟病,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B.作者对唐代以后历代诗歌的成就的评价中,以宋诗为最,清诗次之。C.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D.明人讥讽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就是指其“惟肖而不惟妙”。E.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正是其创造性和价值之所在。解析:A项说“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在文中无照应;C项“学乖”是指“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而非“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D项“惟肖而不惟妙”是说明人学写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答案:BE五、语言综合运用(8分)23.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2分)第一题破千年旧俗,         。电话拜年千句好,         。第二题华夏五千年经天纬地文明史,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用句式这一考点,高考试题中常常涉及,但对对联这种形式,xxxx年高考第一次出现。对子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对联通常属于正对。要注意上下联的对应关系。答案:第一题 立一代新风 短信送情万年长第二题 新春九万里丰衣足食幸福家24.读下面一段抒情性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结构,使之成为能加强抒情效果的整句。(2分)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赋予我流动的思想!解析:调整结构就是要前后句子一一对应,具体说主谓宾的结构要大体相等。答案: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带来感情的滋润,你赋予我思想的流动。(注:结构相似,句式整齐即可。2分)25.仿照下面的句子,造两个句式一致,意思与整个语境吻合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4分)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解析:从这段文字来看,前面用四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最后一句的意思,需要补出的两个句子既要从形式上形成转折的分句,又要从内容上表达失去了才能收获的意思。难度较大。答案: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 我们却欣赏到充满诗意的月亮(2分) 当童年的天真和稚气离我们远去后 我们却拥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2分)六、(4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固执和执著在这个世界中的变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精神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请以“执著与变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以上《如皋市江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试卷-高考模拟》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如皋市江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试卷-高考模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如皋市江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试卷-高考模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