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小学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的研究j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的研究j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结题,小学语文教学,报告,艺术,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的研究j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包含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

小学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的研究j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包含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与学生相互启发,合作探究的过程。留白强调的正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它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节奏,填补了对话间隙留下的真空地带。

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教学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究“留白”的艺术,要为教学留有余地。学生在教师精心留下的“空白”中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将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无疑,教学中的留白将极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船山在《诗绎》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欣赏王羲之的《丧乱帖》,你会被其灵动的线条,明快迅疾的节奏所陶醉,也会被其合理安排黑与白的关系所折服;立足齐白石小品画之前,虽只见画轴下角只有一个茶壶,画向右上方只有一只小蝴蝶,中间一大片则全是空白,但你在那大片的空白中感到茶烟袅袅上升之温馨,也会感到蝴蝶翩翩起舞之悠闲;品读沈从文《边城》,当你读至故事结局,作者虽未道明小翠的命运,但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白;聆听虞舞时的《韵》乐,先贤孔圣竟余觉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当我们欣赏任何艺术作品时,直接的对象则是作品的实处,同时往往会忽视作品的虚处。正所谓“虚实相生”。书画中有“疏处可当走马,密处自不透风”之说,更有“计白当黑”之论;音乐中有休止符延音伸意之技法;文学作品中有故意留白之构造。正是这些巧妙安排的空白托出实处的美伦美奂,也正是这精妙的留白带给欣赏者空灵松动的艺术享受。因此,作为大艺术门类的教学艺术同样也需要留白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新课标指出课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强调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合谐统一。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时,于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阶梯,于理解与体验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因此,课堂留白不仅在教学中有独特的艺术功效,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标提倡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的。

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一味的强调教案的周全和按既定目标实施过程的完美,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不周全和不完美。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学况的把握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思考和挖掘甚至出乎教者意料之外,拉着缰绳牵着学生转的做法无疑会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和合理的审美趋向。所以《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那么教师要给机会,给时间,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做初步的研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绽放异彩。

课题负责人:齐

课题组成员:吴

曹宏贵

周霞

王丹萍

二.研究的目标

(一)运用教学“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运用教学“留白”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三)运用教学“留白”为阅读教学提供生长点。

(四)运用教学“留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运用教学“留白”转变教师的角色。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将在阅读课堂教学环节中研究留白的方法与意义。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用自已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去“补白”,去跟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想碰撞,从而对教学文本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一)导入新课后的留白——抛砖引玉,悬念迭起

一堂好的课,有个精彩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因此导入时“留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尚未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就随意地,一味地让学生“质疑问难”,这实际上是怂恿了学生疏于思考,随意质疑的不良行为。在导入新课后的留白既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同时这又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在头脑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问题一个个明白了,从而留下急于解答,又难以解答的“真正的问题”。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期达到的功效。例如:《柳树醒了》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散发着诗意,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刚出示课题时,也许很多学生对于柳树“醒”了很难理解,柳树怎么会醒呢?一般在我们学生的思维中只有动物会醒,人会醒,植物是不会醒的。这时,我就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小花都渐渐地绽放了,小鸟唧唧喳喳地叫了……在感受春天的气息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柳树“醒”了,大自然的变化。其实,这段录像的观看,就是“留白”艺术的运用,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板块过渡间的留白——承上启下,自主探索

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转换时,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体会成功的愉悦。

例如:课题组成员吴敏老师在执教《圆明园》一课时,共设计了四个板块,即揭题导入,奠定基调;整体感知,敏化感悟;拓展背景,加深理解;情境写话,激荡感情。其中第二板块的教学结束前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留白。

该板块教学吴老师先让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知道了什么,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着重感悟“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中,积淀了沉重的历史辛酸感。然后让学生针对2-4自然段,领会圆明园宏伟的建筑与奇珍异宝,在诵读想象中充分领略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享受。而正当学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教师话锋一转,“但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边说边将不可估量、举世闻名、化为灰烬这三个词语圈起来)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边说边将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化为灰烬这三个词语圈起来)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边说边将不可估量、珍贵文物、化为灰烬这三个词语圈起来)教师深情地诉说这一场人间灾难,愤慨地控诉英法强盗的罪行,把学生从人间天堂一下子带进了人间地狱。而之后足足停了10秒钟,这短暂而漫长的10秒钟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就在这10秒钟里,幼小的心灵被打碎了;就在这10秒里,学生对“化为灰烬”、“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体验更透彻了,更深刻了。学生的情感被带到了更高的高度,此时孩子的心湖是冷涩的,辛酸的,冰凉的。就在10秒钟里,这股冰凉苦涩的泉水通透他们全身每个细胞。

在这里,教师没有继续激情引领,而是让学生静静品味这种人生体验。正所谓“大弦嘈嘈如急雨”,教师激情澎湃地引领,撕心裂肺地一圈,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因而对文本的成语也更深一层。因此此时的留白恰恰能起到一种“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效果。因为情感深度体验之后需要一个平息缓冲内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激发提升情感,学生的体悟反而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质疑问难后的留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也是新课标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前提。因为探究性新型课堂首先要有问题生成,才可以选择探究的方向,然后才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寻求答案。而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优质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

课题组成员王丹萍老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就有两处精妙的质疑后的留白。此课设计的第五板块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福勒放弃射门的真谛。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一瞬间的内心感受时,教师主动质疑:面对如此绝妙的射门机会,福勒却放弃了射门,他的举动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如果你是球队教练,如果你是福勒的队友,如果你是看台上的球迷,或者你是一个非常关注这场比赛的人,在福勒放弃射门的一瞬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之后老师再度质疑:那你认为福勒究竟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而此时暂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沉思片刻之后指导学生细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寻求放弃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两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它如同心湖上激荡起的涟漪,又如同珠落玉盘绵延的余响,给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想象。

(四)朗读指导中的留白——且品且思,意蕴悠长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今,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当孩子在体会文境之后,渴望用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有时可能一下子不能进入语境,无法马上进入角色,真正抒发内心那个真切的声音。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也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默读能促进思考,有助于理解。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理解内容。更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有时上课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默读恰恰可以加快读书的速度。同时,默读还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遇到难点可以反复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书声朗朗是必须的,留课堂一片空白——静思默想,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亦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它用大量的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朗读,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单纯的朗读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在教学朗读的过程中,做有意识地停顿,让学生在感受文本美的体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春雨带给我们的“色彩”,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自由描绘春雨的五彩缤纷。

(五)高潮推进后的留白——激流勇进,思绪飞扬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绘画作品。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权利。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去,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遇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地四处飞溅。

《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创作小说中的选段。因其故事感人肺腹,所以我选其作为学生补充阅读材料。其描述了一对母子经历了种种生活的艰辛与磨难,相互支撑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文中最感人之处在于结尾,当空军的儿子经历二战硝烟的洗礼,带着200多封母亲的来信,带着无尽的思念回家时,却发现母亲去世已经三年了。而那二百五十多封带给他无穷力量与勇气的来信是母亲在临死前几天内写好并由瑞士的朋友转交给战场上的儿子的。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进行文本解构与重建。先不呈现结局,花大笔墨重在感悟母子情深,体验战争恐怖,感受儿子面临的危险,体悟母亲的来信带给儿子心灵无限的慰籍与力量。之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师:战争终于结束了,正义的阳光冲破了恐怖的阴云。现在“我”要回家了,带着荣誉,带着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回家了。请大家想象一下,母子分别三年多,经受了无尽思念的煎熬,相见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学生充分敞开心扉,大胆畅想母子相见相拥的那份激动之后,老师足足停顿了3秒钟)

(然后播放阿丙二胡曲《悲歌》,在悲怆的旋律中,老师深情朗诵故事结局)

师:生活不是故事,因为它有美好的阳光,也有残酷的冰霜。

(点击课件,呈现故事结局,这时老师又给孩子心情转换留足了5秒钟)

师:我想此时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千言万语化作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在忧伤的音乐中齐诵故事的结局,教室里一片肃静,似乎连流动的空气也因忧伤而凝固。孩子的表情肃穆,心情沉重,)

设计教学任何叙事或抒情性的文章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它必定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而本文教学的第一个情感高潮在于想象母子团聚的情景。因为此前母子相爱的一切情感铺垫都在此刻化为想见的激动,而这份母子深情也被推向极致。当学生的情感被推向一个居高点,此前一次次情感的蓄势,等待的是瞬间的爆发。而前后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也达到极点。此时如果不为情感的洪流打开一个阐门,势必会冲垮心灵体验的大坝。第一次3秒钟的留白,正是对高峰体验的缓冲,又是为迎接下一个高峰体验的过渡。随着衰乐的响起,教师缓缓讲述,学生的心灵“别有幽愁暗恨生。”第二次留白是在第二个高潮推进后,即教师叙述结局之后。此处留白是让学生静静进入文境,是文本流淌出的情感在学生心灵的蔓延。这5秒种带给学生的心灵体验是复杂的,夹杂着悲,怜,酸,痛。而这5秒钟的留白正是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六)延伸结课前的留白——顺势延伸,拓展生发

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大语文观,倡导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从这个思想层面上说,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是狭义上的结束,即在特定时间段里课堂对话的结束。而结果的方式很多,如总结归纳式结课,延伸扩展式结课,激凝思考式结课,作业应用式结果,学法归纳式结课等。总之,异彩纷呈的教学结课方式,给课堂教学或是轻松愉快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是画上一个凝重的惊叹号,或是意犹未尽地点上个含蓄的省略号。

我在这里所提出的延伸结果指的是,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即在课文讲读完毕之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延伸结课前短暂的几秒钟留白,有时就能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艺术效果。

吴敏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结束前,深情质疑: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毁灭的又是什么?而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拓展了文本内涵,在学生充分感悟圆明园毁灭带来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之后,引向深度的思考。此时,学生思绪再度被搅乱,心情再次变得复杂起来。这一连串问题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又收拨一画,戛然而止。此时老师并没有引发学生马上回答,而是留白了几秒钟。因为凭着孩子的经验积累与认知水平,这些问题一时是难以说清的。这片刻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之后,老师深清结课:“不断追问自己,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为中国人才能更自信,更智慧,有尊严地活着。”“真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七)板书中的留白——巧设伏笔,携手绘就

板书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法宝,它可以比较精练而直观地表现课文的结构或揭示其重难点等,因此,我们好多教师都下足了工夫来设计板书。而板书的完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教师会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补充,倒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设计小女孩五次美妙幻想的板书,在板书时可有意留下几个空白的括号,让学生带着这些空白自主探究学习,填补幻象的因与果、现实与理想。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冷酷的现实

(实写)

虚实结合

深切的同情

幸福?

美好的幻象

(虚写)

层层递进

强烈的不满

痛苦

悲惨的命运

(实写)

(八)课堂评价的留白——尊重差异,培养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通常教师采用的都是即时性评价,即对于学生的成绩、所作所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但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针对个别学生也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在语文课堂上针对某些基础较差学生不理想的回答时,我们就说:“某某同学已经能够答到一点了,真了不起了,还有同学要补充吗?”或者说:“某某同学已经说出他的想法了,其他同学你们的想法呢,可不可以也向他一样说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评价,而是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补充和讨论,自己改变原来的答案。使答错的学生不仅学到了正确的答案,还很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所以,学生此时在得到教师外在肯定的同时,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

五.研究成效

(一)运用教学“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教学留白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急于填补“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运用教学“留白”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教学留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学留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让教学留白有效地淡化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

(三)运用教学“留白”为阅读教学提供生长点。

让教学留白为阅读课堂教学提供一个个生长点,使教学呈现出多元、开放、灵动而整合高效的态势,拓展了学习空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四)运用教学“留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只有先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自主的能力。”教学留白恰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学习。在艺术的补白过程中,学生们多角度、有创意地思考和感受,通过自我体悟和群体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五)运用教学“留白”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学留白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使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了可能。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一改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而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其间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决定了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和服务。

六.结论及反思

(一)结论

教学留白应注意所留之白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受课堂时间的限制,空白不宜过多过滥。由它所引发的讨论与研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成为一种有序的活动,不能变成信马由缰式的自由空谈。除此之外,每类留白在操作时还应把握其各自的特性:

1.文本留白要把握的几条特性

选择性。文本空白广泛存在于各类课文中,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选择那些对理解课文确有较大实效的“空白点”留白。

独特性。文章篇篇不同,所存在的空白形式也各有不同。因此,留白也应因文而异,体现其独特性。

拓展性。文本留白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思维拓展空间,促使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预设留白应把握的几个特性

针对性。虽然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学生都是可以尝试探索的,但作为课堂教学来讲,因为受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更需讲究效率、讲究科学。若能抢占课文的“制高点”俯视全篇,则可收到高屋建瓴的效果。因此,教师预设留白,必须有针对性,要抓住中心,把握重点,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处设置探索中心,留下空白。

提示性。预设留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从哪几方面着手探究。

开放性。预设时所留之白必须具有开放性,允许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序列性。预设留白不能随意而为,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所留之白应该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

3.生成留白应把握的几条特性

随机性。生成留白是在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中随机产生的,它不是可以预测的,更多的取决于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状态。

瞬时性。根据生成性的特点,它所产生的许多“即时性”因素具有瞬时性这一特点,一不留神,便将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直觉,及时作出反应。

灵活性。对于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矛盾”或“疑点”,教师要根据其讨论价值的大小灵活加以处理,要特别注意抓住那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及时留白,鼓励学生展开辩论。

(二)反思

有时在教学中设置留白后,由于难易不当,使学生交流讨论或争论的时间难以得到较好的把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花更多时间来预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情况,使教学活动能够得以有序地开展,这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导论》,钱威,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2.《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周一贯,宁波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3.《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宁波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教学艺术论》,李如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小学生心理学》,王耘、叶忠根、林秉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9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