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相信未来教案》

日期:2021-05-19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相信未来教案》word版 本文关键词:教案,未来,word

《相信未来教案》word版 本文简介:《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3.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这首诗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过程与方法:1.阅读鉴赏诗句,把握诗歌代表性意象,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

《相信未来教案》word版 本文内容: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

2.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

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这首诗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程与方法:

1.阅读鉴赏诗句,把握诗歌代表性意象,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把握诗歌整体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所用的朦胧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诗歌蕴含的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诵法。让学生边朗诵边寻找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理解和把握意象的意义。

2.朗诵法结合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相对的意象,从中把握作者的感情,以朗诵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播放《相信未来》歌曲。问学生歌词内容来自哪里,引出今天的主题,食指《相信未来》。

(二)课文研习:

1.知人论世:

食指简介:

对于食指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对于其原名,可能大家就有些陌生,教师解释郭路生原名的由来——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再看这首诗写于1968年,而食指笔名诞生在1978年,为什么编教材的人在教材上署名食指而非郭路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1.食指名气更大。2.食指更具有意蕴。取笔名为“食指”的寓意是——母亲名叫时维元(时食谐音),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失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诗人在写作或生活中都会有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是否展示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形象呢?

写作背景:

我们说要知人论世,不管是食指本人还是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对于我们而言都有些久远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68年)。让我们首先一起来走进这首诗所处的那个年代,走进食指的生活。那么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呢?学生提到文化大革命,教师对诗歌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

在中国的历史上,1966年至1976年正处于文革时期,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有人说,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往事何须重提;而有的人,为了掩饰罪恶的丑陋,大量的销毁事实证据,掩盖众人口目。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68年.正是“文革”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学校停课、高考取消、全国大串联、红卫兵们毁坏文物.抄家整人.甚至于私设公堂,把一螳所谓“反革命分子”打残、打死,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层出不穷的批斗会;国家主席、国家元帅.都成了批斗会的对象……

这首《相信未来》是诗人在20岁时候写下的,当时因为很多人都喜欢听他朗诵诗歌,食指的诗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受有关部门审查,但是食指依旧不放弃诗歌创作,在他居住的百万庄一带楼群里,有一百多个学生,因为学校停课都休学在家,就经常聚集起来听食指朗诵新作,分享诗歌,因而被扣上了“裴多菲俱乐部”黑头目的罪名(教师口述简介裴多菲俱乐部:五十年代匈牙利,一批爱国的有识之士因为不满苏联对自己国家的干预和统治,就以其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裴多菲为名成立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的沙龙,即裴多菲俱乐部)。食指在学校里被划为“右派学生”,也多次被批斗审查监视。除了诗人,很多青年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他与郭世英等人成立的“X”小组,被强制解散,郭世英经过三天三夜的严刑拷打后跳楼自杀,张郎郎等人的“太阳纵队”被取缔,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写了四个字:“相信未来”。因为这四个字,后来食指在痛苦中写下了相信未来,在痛苦和压抑中抒发自己的不满,但仍然对国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渴单和僮憬着光明,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除了食指被迫害的遭遇,更有遭受惨绝人寰的迫害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期间的悲惨境遇。

革命烈士张志新在文革期间,坚持真理,公开揭露林彪、江青一伙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被“四人帮”一伙定为“现行反革命”,于1969年9月被捕入狱。狱中受尽非人的折磨。背18斤的背铐,拖脚铐,头发被拔光,用铁丝勒舌头、嘴,往嘴里塞拖布,蹲小号蹲了一年零七个月,为了不受强暴,张志新甚至将粪便抹在自己身上,直至被逼疯、枪决。而在枪决前,为了防止她喊口号,更是被残忍地按在地上割开喉管,痛苦到咬舌自尽。

还有行刑前的一张照片:她跪在地上,五花大绑,面容扭曲,脖子上挂着一块“现行反革命犯张志新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牌子。她的喉管当时已经被割断,脸扭曲得根本没了人形。

强调: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那是一个血腥的年代,那是一个公理、正义被歪曲被践踏的年代。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一组沉重凄凉的意象,揭示了这场大劫难的真相,展示了一个黑暗的“现实”。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诗。自由地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提醒学生重点朗读第三小节。

注意读音:笔杆(第三声),旗杆(第一声)

我听到同学们在读第3小节时有两种不同的停顿。

(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能说说这样停顿的理由吗?

句子要有一个动词.“指”是动词;“掌”也是动词.掌握的意思。从语法角度去理解的

(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找出第三节的意象?

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

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

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

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它是一个比喻句!

手指像排浪一高一低,一个接一个,像一排排巨浪涌向天空!;“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很宽阔。

“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教师范读第三小节

教师总结:这是3个相关联的比喻句:选择在“手指”、“手掌”后停顿,是从修辞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一小节,而且,这样停顿还能造成一种语言陌生化的效果。

什么是陌生化写法?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通俗地说,“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其实,无论哪一种停顿,我们都能读到一种豪气冲天的气势,仿佛看见一副雄浑壮阔的嘶面,诗人面朝大海,张开双臂,拥抱着早上的太阳……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3、品读诗歌,找出意象,体验情感

我们学习诗歌,仅仅读准字音和停顿是不够的,我们要深入诗歌,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想象和领悟。

这首诗出现最多的一个短语是什么?(相信未来)出现了几次(7次)

什么是“未来”?(未知的、后来的一段时间)

既然未来是未知的还没有到来的,那么有未来,就有现在,现在是已知的。

(1)诗歌所描绘的诗人那个时候的“现在”是怎样的?仔细阅读1、2两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描绘现实的诗歌意象,结合当时的背景体会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

第1节:

蜘蛛网——残酷的现实

炉台——希望的源头

灰烬的余烟——微弱的希望

这一节中的“贫困的悲哀”如何去理解?贫困指的是什么?

指物质上的贫困。当时中国刚经历50年代末的大炼钢,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人民生活贫困。

指精神上的贫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几乎就停顿于文学了,文学的价值只在于为政治服务,这一时期文学活动机械性地配合政治运转。自由的知识分子都饱受迫害。早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从1957年,知识分子不是被带上“右派”的帽子,就是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白专道路”、“臭老九”,知识分子都只能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工人阶级改造,不允许乱说乱动,更不允许乱写文章,大搞“文字狱”,捕风捉影地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残酷至极。这期间,食指的父亲也被审查、揪斗,食指也因写诗被划分为右派。食指的母亲为了减少麻烦,免受更多迫害,甚至极端地将家中的藏书销毁,只有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藏在床下存留下来。这样对藏书、对文化的摧残,让诗人痛不欲生。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收获的果实,知识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语录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上山下乡运动在文革之前就已经产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以60多名北京青年志愿队为代表,二十多个省市组成多支青年远征垦荒队,到北大荒垦荒。但是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却改了性质,从自愿变成了强迫性,目的也变成了知青接受再教育,运动达到高潮,一共持续了12年,一共大约有1660万知识青年下乡。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赤胆忠心为人民。”

(语录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上山下乡打着让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号浩浩汤汤地展开,但实际上贫下中农并不能给他们再教育,他们闭塞而落后,其觉悟比知青低很多。

有的知青提出来了:“咱真在这儿呆一辈子呀?那咱在这儿结婚生孩子吗?”上山下乡的知青正值人生的大好时光,却被耗在了物质贫困、精神贫瘠的落后地区,无法去追求真正想要的人生。

鲜花——收获的果实,成功,美好的爱情

一个与诗人热恋的维族姑娘因父亲反对维汉通婚而离开诗人。

凝露的枯藤——无收获但孕育着希望

(2)这些现实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尽管现实黑暗,但是我又是如何去面对的?再次自由诵读前3小节,找找看我是如何面对现实的?

明确: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师:“我”三次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地方写下“相信未来”。那如果说让你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写下呢?是全部一样?还是会有不同,比如可以用楷书、草书、幼圆、宋体之类的?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思考下,作者三个“相信未来”,情感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1.我觉得,雪花么,会化掉的,露水呢,比雪花留存的时间稍微长点,笔杆么,可以写下后,就保存的时间更长了。这个时间越来越长,其实也就代表信念越来越坚定。

教师引导关注:

1.文本的第一段“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美丽”这个词说明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情感?(希望)

2.第二段是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茫茫的大地上,拿着枯藤——

学生自由发言:

1.我觉得第一个美丽的雪花的话,让人感觉很漂亮,我觉得用字体的话应该用宋体或者仿宋,第二段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用行楷,应该是用比较强劲的草书或者是楷书,第三段的话我觉得是用幼圆那种比较可爱的字体。

2.我觉得雪花是在雪地上的,在雪地上写字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容易的。然后我觉得,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那我觉得这个难度是有点大的。然后用孩子的笔体写“相信未来”,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后我觉得困难是越来越大,但是作者在这种现实的压迫下,信念却是越来越坚定的。

3.这三段前面讲的都是比较黑暗的东西,尽管那么黑暗,他却依然相信未来。需要有童年的那种天真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如果是我,我觉得三种我都想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为什么我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对的,为什么第一种要用宋,第二种用行楷怎么样的这种理解呢?

教师总结引导:她觉得外界那么黑暗,但作者依旧保存了天真浪漫的信念,所以她觉得三种都可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用比较幼稚的童真的笔体写下,你们觉得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书写的力度、信念的坚定程度、信念的源头(浪漫天真的心)、笔迹维持的时间长短等多角度分析。虽然书写力度的轻重、书写的工具、笔法不一,但是这三小节都写了“我”在绝望中仍不失希望,作者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寄希望于“未来”,不因苦难放弃向往与追求。

(3)诗歌前三节创造了一个密集的意象群,以丰富而意蕴深刻的意象来描绘了现实的黑暗以及“怎样相信未来”,如果说前三节的语言是华丽的含蓄的朦胧的,那么接下来诗歌的第4、5、6、7小节的语言我们可以怎么形容?

(平实,浅白,直接)

诗歌前三节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

(怎样相信未来)

那么诗歌后半首,诗人用这么直截了当的语言写了什么?大家看第四节:“我之所以……”(为什么相信未来)

学生齐读第4节

第4节

为什么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为什么诗人相信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为什么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不相信当时的人们,当时社会太黑暗,人都看不清现实,精神愚昧麻木,未来可以明辨是非,看清历史(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即历史)作品由“我”转向“她”。

食指本人也是一名红卫兵,但是当有一天他的老师被一群红卫兵围攻的时候,他遍不惜一切地冲进人群去救老师。大家可以想象,食指也因此也遭到毒打,正是这种迫害,才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了红卫兵运动的荒唐与危害。认识到当时的人缺乏是非美丑真诚与虚伪的判断。于是将自己眼前的不幸与现实的黑暗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加以考察认识。

第5、6节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5、6两节,找找看,未来终将对现实做出怎样的评价?

(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两节出现的两个意象“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是什么呢?

(联系起来考虑,启发二者关系)

腐烂的皮肉——表层的创伤,暂时的苦难与黑暗

脊骨——能够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脊骨

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

第7节

前面六节写了怎样相信未来,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一节诗写了什么?这一段的形式特点是?(呼吁人们相信未来,句式整齐,短促有力)

学生齐读第7节

4、分节朗读,指导诵读

(1)指导学生朗读1—3节诗。

问:现实是压抑的残酷的,而这些诗行和意象又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澎湃的激情,该如何去朗诵它们呢?

[明确:要用一种深情的、带着执著的情感,仔细体会压抑下的激情]

(2)指导学生朗读4—6节诗。

问⑴:对于未来,对于未来的人们,诗人除了相信外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对未来还有彷徨的不确定,如第5节诗。

②对未来的人们还有一种等待着他们的公正评定的焦急心情,如第6节诗。

问⑵:这两节诗又该怎样来朗诵呢?

明确:要带着彷徨和焦急的心情来朗诵。其实诗人特别“焦急”,

“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师示范)。因为诗人特别地相信未来,而且相信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并非在很远的地方,就在前方了。所以他特别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3)指导学生朗读第7节诗。

问:最后诗人找到可以寄托信念的事物了吗?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明确:①找到了——未来、战胜死亡的年轻生命、不屈不挠的努力。

②他大声疾呼“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最后这一节诗,诗人坚定地抛却一切现实的压抑和失望,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未来,高声疾呼。另外也可见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助,现实的残酷、冷漠,在无望的现实里,唯有寄希望于虚妄的未来,也许在虚妄的不可知的未来里有着希望的光。

学生集体来朗诵这一节诗,共同来发出这一声呐喊。

引导学生在这个时候随着对意象的分析和有感情地朗诵渐渐地深入到食指的内心,与食指一同痛苦一同坚强,一同渴望着光明的未来。学生通过深入的研习,进一步体会到食指除了坚定地相信未来外,内心还有着另一种的孤独与彷徨的情感。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理解那个时代的先驱者在呐喊中的无助,同时又在无助中坚定地呐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与难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点评)

5、聆听朗诵音频,升华情感体验

播放朗诵音频,学生闭眼聆听,全身心投入整体感受诗歌,探讨诗歌的主旨。

在食指写完《相信未来》的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一个灰色的诗人。”同学们觉得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教师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引导。

(四)课堂小结:

相信,今天诗人食指的诗歌给予大家很多的精神鼓舞,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学生思考,课后写作)

篇2:【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教案 本文关键词:高中,教案,演讲,语文教案,学案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教案 本文简介: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名士风流。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的写法。重点、难点分析:目标1是重点,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教案 本文内容: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名士风流。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目标1是重点,目标2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

诵读法、跳读法(抓关键词、关键语句)、质疑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学习过程

一、掌握生字词:(A级)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二、整体感知:(C级)

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个精彩有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一些特点,表达对教师的崇敬之情。试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

明确: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三、阅读探究:(B级)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1、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2、深刻印象

3、从课文中找原句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C级)

明确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3、请试着概括一下梁启超的形象:

(C级)

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学习反思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E级)

明确: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作业布置新课标第一网

名士风流是跨越时光的美丽。用心感受名士的人格魅力,不仅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更能为我们自己汲取生命的养料,去成就属于自己生命的辉煌。通过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你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魅力?你认为成功的人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D级)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请试着赏析并背诵这首诗:

篇3:甘肃省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甘肃省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选修,提取,教案,课题

甘肃省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本文简介:www.jsfw8.com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材内容解读要点1提取DNA的方法(1)分离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2)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NaCl的浓度变化,在0.

甘肃省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本文内容:

www.jsfw8.com

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教材内容解读

要点1

提取DNA的方法

(1)分离

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2)DNA的溶解性

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NaCl的浓度变化,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选择适当的盐溶液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DNA会析出。

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3)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是对DNA没有影响。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的高温,而DNA在80℃以上才会变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没有影响。

(4)DNA的鉴定

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要点2

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的选取

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如鸡血。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以鸡血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

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法有三种:

①在滤液中加入NaCl,使NaCl溶液浓度为2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再调节NaCl溶液浓度为0.14mol/L,析出DNA过滤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再用2mol/L的NaCl溶液溶解DNA。

②直接在滤液中加入嫩肉粉反应10~15分钟,嫩肉粉中的木瓜蛋白质酶能够分解蛋白质。

③将滤液放在60~75℃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析出较纯净的DNA

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溶液体积相等的、冷却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为95%),静置2~3分钟,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去上面的水分。

②DNA的鉴定

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溶解有DNA的溶液变蓝。

要点3

实验案例

案例一以鸡血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的粗提取

课前准备

本实验用鸡血细胞做实验材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鸡血细胞核的DNA含量丰富,材料易得;二是鸡血细胞极易吸水胀破,而用动物肝脏细胞作实验材料常常需要匀浆和离心,对设备要求较高,操作繁琐,历时较长。

教师可以到市场售活鸡处索取鸡血,所带烧杯中必须提前放入抗凝剂柠檬酸钠溶液。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100mL,置于500mL烧杯中,注入新鲜的鸡血(约180mL),同时用玻璃棒搅拌,使血液与柠檬酸钠溶液充分混合,以免血液凝结。将烧杯中的血液置于冰箱内,静置1d,使血细胞自行沉淀。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将血液倒入离心管内进行离心,用2000r/min或3000r/min的转速,离心2min,使血细胞沉淀于离心管底部,这样可以使血细胞沉淀更完全。用吸管除去上部的澄清液,就可以得到鸡血细胞液。值得注意的是鸡血细胞破碎以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所以在提取过程中为了减少DNA的损失,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和试管盛放鸡血细胞液。

提取DNA的具体步骤

1.破碎细胞,释放DNA

鸡血细胞中的DNA与核蛋白结合,位于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释放出来的。为了使DNA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需要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并且搅拌,从而使血细胞膜和核膜胀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细胞的破裂。注意应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但也不能太快太猛,防止打碎DNA。一般5~10mL的鸡血细胞液加入20mL蒸馏水搅拌5min。释放出来的大量DNA和RNA往往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应用3~4层纱布进行过滤,除去一些颗粒较大的杂质。

2.溶解细胞核内的DNA

在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中核蛋白容易解聚,游离出的DNA溶解在溶液中。在溶液中加入两倍体积的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搅拌1min。注意应沿一个方向搅拌,使DNA充分溶解。

3.DNA的析出

将溶液中的DNA与其他杂质分离,这一步骤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教材中列举了提取DNA的三种方案,本案例选取方案一。加蒸馏水降低NaCl溶液浓度,使DNA析出。实验中应该缓慢贴壁加入蒸馏水,并轻轻地沿一个方向不停地均匀搅拌,以利于DNA分子的附着和缠绕。同时应注意控制加水量,使NaCl溶液的终浓度为0.1~0.2mol/L。加水过程一般分三次进行,当总加水量为300mL左右时,DNA已基本析出。加水太多、溶液过稀,会使DNA分子又重新溶解。

用3~4层纱布对DNA稀释液进行过滤,滤去蛋白质,收集DNA的黏稠物。如果采用离心法,效果更好。用4000r/min转速的离心机,离心15min,除去上清液(含有蛋白质),留下的沉淀物中含有DNA。此时注意观察DNA黏稠物的颜色。

4.DNA的初步纯化

如果提取的DNA量不够多且其中含有较多杂质,或者加入溶液和搅拌等操作过程不规范,都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常常使制取的DNA粗制品不能显示出DNA的本色──白色。为了增进实验效果,需要对DNA粗制品进行简单的提纯,下面的方案可供参考。

将DNA黏稠物再溶解,继续用2mol/L的NaCl溶液20mL溶解DNA黏稠物,仍旧沿一个方向不停搅拌3min,使DNA充分溶解,以免损失。用3~4层纱布进行过滤(或离心),滤去杂质,收集含有DNA的滤液。向滤液中贴壁缓慢加入50mL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并用玻璃棒朝一个方向缓慢、均匀地搅拌,溶液中会出现DNA丝状物。

实验一般要求采用预冷的95%的乙醇,但对比结果显示,常温下的乙醇溶液也可产生明显效果。从理论上分析,预冷的乙醇溶液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DNA降解;二是降低分子运动,易于形成沉淀析出;三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性,减少断裂。此时悬浮于溶液中的DNA丝状物相对含杂质较少,如果出现的丝状物较少,可以将此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几分钟。浓缩后的DNA丝状物,可以用缓缓旋转玻璃棒的方法卷起(因为玻璃棒有吸附DNA的作用)。如果DNA丝状物较少,不易吸附在玻璃棒上,也可以用筷子等表面粗糙的用具来帮助DNA分子缠绕。

DNA的纯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例如,添加质量分数为25%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溶液,使蛋白质变性后与DNA分开。随后,加入氯仿—异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4∶1),通过离心将蛋白质及其他杂质除去,取上清液。可重复上述操作几次,直至上清液变成透明的黏稠液体。此外苯酚可以迅速使蛋白质变性,抑制核酸酶的活性。利用苯酚处理后,离心分层,DNA溶于上层水相,蛋白质变性存在于酚层中,这时可用分液漏斗或吸管等仪器将二者分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实验结果。

5.DNA的鉴定

二苯胺法二苯胺试剂的配制及鉴定DNA的方法参见教科书。需要注意的是,二苯胺试剂在冰箱内可保存6个月,使用前需摇匀。

紫外灯照射法用蒸馏水配制质量分数为0.05%的溴化乙锭(EB)溶液,将玻璃棒上缠绕的白色絮状物抹到蜡纸上,再滴1滴EB溶液染色。将蜡纸放在紫外灯(260nm)下照射(暗室中),可呈现橙红色的萤光(DNA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60nm处)。

电泳法此方法适合鉴定纯度较高的DNA。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考本专题课题2的实验案例和参考资料部分。

案例二以菜花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的粗提取

课前准备将新鲜菜花和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放入冰箱冷冻室24h。

提取DNA的具体步骤

1.取材称取30g菜花,去梗取花,切碎。

2.研磨将碎菜花放入研钵中,倒入10mL研磨液,充分研磨10min。

研磨液的配制方法如下。将10.1g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加入到50mL蒸馏水中,使其溶解,然后,用2moL/L的HCl溶液调节pH至8.0,再加入8.76gNaCl、37.2gEDTA、20gSDS。待上述药品全部溶解后,再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教材中建议采用洗发香波、洗涤剂等一些去污剂,使植物细胞膜破碎,释放DNA。学生可以设置对照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可以提取到纯度更高的DNA。一般实验室提取高纯度的DNA都采用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分离缓冲液,使细胞膜破碎,同时将DNA与植物中多糖等杂质分开,再用氯仿—异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4∶1)抽提去除杂质蛋白,得到高纯度的DNA。

3.过滤在漏斗中垫上尼龙纱布,将菜花研磨液过滤到烧杯中(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滤液倒入塑料离心管中进行离心,用1000r/min的转速,离心2~5min,取上清液放入烧杯中)。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再取上清液。

4.沉淀将一倍体积的上清液倒入两倍体积的体积分数为95%的预冷乙醇溶液中,并用玻璃棒缓缓、轻轻地搅拌溶液(玻璃棒不要直插到烧杯底部)。沉淀3~5min后,可见白色的DNA絮状物出现。用玻璃棒缓缓旋转,将絮状物缠绕在玻璃棒上。

要点4

疑难解答

(1)为什么加入蒸馏水能使鸡血细胞破裂?

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胀裂,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从而释放出DNA。

(2)在切碎的洋葱加入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洗涤剂是一些离子去污剂,能溶解细胞膜,有利于DNA的释放;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有利于DNA的溶解。

(3)提取洋葱DNA时如果研磨不充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磨不充分会使细胞核内的DNA释放不完全,提取的DNA量变少,影响实验结果,导致看不到丝状沉淀物、用二苯胺鉴定不显示蓝色等。

(4)为什么反复地溶解与析出DNA,能够去除杂质?

用高盐浓度的溶液溶解DNA,能除去在高盐中不能溶解的杂质;用低盐浓度使DNA析出,能除去溶解在低盐溶液中的杂质。因此,通过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就能够除去与DNA溶解度不同的多种杂质。

要点5

参考资料

1.二苯胺鉴定DNA的化学原理

DNA中嘌呤核苷酸上的脱氧核糖遇酸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它再和二苯胺作用而呈现蓝色(溶液呈浅蓝色)。鉴定时溶液蓝色的深浅,与溶液中DNA含量的多少有关。

2.研磨液中几种药品的作用

Tris/HCl:提供缓冲体系,DNA在这一体系中呈稳定态(Tris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是DNA酶的抑制剂,可以防止细胞破碎后DNA酶降解DNA。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以上《《相信未来教案》》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相信未来教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相信未来教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