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

日期:2020-08-3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 本文关键词:常用,方式,装修,电视,背景墙

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 本文简介: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目前,电视背景墙的装修装饰多种多样,并且电视背景墙的装饰也是对室内整体风格的打造,特别是对客厅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下面九正家居网给大家分享电视背景墙装修装饰的多种方法。一、经济实惠的木质材料选用木质饰画板用作电视背景墙的优点是:花色品种繁多,价格经济实惠,且不易与居室内其他

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 本文内容:

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

目前,电视背景墙的装修装饰多种多样,并且电视背景墙的装饰也是对室内整体风格的打造,特别是对客厅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下面九正家居网给大家分享电视背景墙装修装饰的多种方法。

一、经济实惠的木质材料

选用木质饰画板用作电视背景墙的优点是:花色品种繁多,价格经济实惠,且不易与居室内其他木质材料发生冲突,可更好地搭配形成统一的风格,清洁起来也非常的方便。

二、朴实自然的人造文化石

人造文化石是种新型材料,是用天然石头加工而成,色彩天然,更有隔音、阻燃等特点,适用于高挑、宽敞的空间,非常适合做电视背景墙。

三、现代感强的玻璃、金属

采用玻璃与金属材料做电视背景墙,能给居室带来很强的现代感,既美观大方,又防霉耐热,易于打理。有些消费者爱用烤漆玻璃做背景墙,对于光线不太好的房间还有增强采光的作用。

四、多姿多彩的墙纸、壁布

墙纸和壁布以其鲜艳的色彩、繁多的品种深深的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这几年,无论是墙纸还是壁布,工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更加环保,还有遮盖力强等优点。九正家居网认为,用他们做电视背景墙,能起到很好的点缀效果,而且施工简单,更换起来也很方便。

五、变幻万千的油漆、艺术喷涂

油漆、艺术喷涂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电视背景墙后,采用不同的颜色形成对比,打破客厅墙面的单调。用油漆、艺术喷涂做电视背景,不但成本低,而且想要的任何颜色都可实现。用油漆、艺术喷涂做电视背景墙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色彩的搭配上一定要与客厅风格相协调。

六、造型多变的石膏板

这一材料的特点是造型复杂,施工期长,但其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是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不过九正家居网提醒,由于它是与墙面做在一起的,一旦选用后很难再改变造型或风格。

七、全新概念的墙艺漆

这是一种全新的墙面装饰涂料,它通过特殊的涂装工艺、专用的模具,在墙面上做出风格各异的纹理、质感、图案,并拥有奇幻的折光映射效果,是集乳胶漆与墙纸优点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

八、灵活搭配的软装饰品

如果看来挑去还是找不到满意的电视背景墙材料,还有一种非常灵活的方案,那就是在电视墙区域设置一些空间,用来摆放一些喜爱的装饰品。这样一来,选择的余地就非常大了,而且随时可以替换,简单去不失品位。但是灯光的处理要得当,用来突出局部照明的灯光不能太亮,否则会影响电视收看的效果。

篇2:近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近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改,高中,课程,背景下

近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本文简介:近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四川省越西中学李加明大家知道,新课改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系统性改造,是很大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四川进入新课改还不足120天,经验积累明显不足加之目前的相关政策也不明朗,所以,任何关于新课改的论定都还为时尚早,但我们位居改革前沿应该有我们当然

近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本文内容:

近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四川省越西中学

李加明

大家知道,新课改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系统性改造,是很大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四川进入新课改还不足120天,经验积累明显不足加之目前的相关政策也不明朗,所以,任何关于新课改的论定都还为时尚早,但我们位居改革前沿应该有我们当然的话语权,今天由于时间关系,不说远了,我们回头看看自己手上的“活”。

一、

体验新教材

通过省培国培感觉到了会有一些变化,但变化有多大,变在哪里仍然不知道,直到新学期开学教材到手,第一感觉是“变厚”;第二感觉是“变难”;第三感觉是在这两个变化的背后,见证了本学科城乡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现实,贫穷落后地区,如果站在本学科链条上来看,本学科已至“无药可救”的地步。

(一)

新教材的特点

1、

高起点、大容量

2、

课标是:“技能+思考”,比老教材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理论性思维。

3、

备课模式的创新:传统备课+自编练习。

新教材取消了传统的配套练习,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性很大的“任务、交流、探究、实践”等,练习(极少),为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材平台;毫无疑问,这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或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通都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基于历史原因,这在客观上也就造成了教师不适应,学生也不适应。所以,新教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从而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第一大障碍。我们很难想象,一种“只讲不练的教学模式”会是怎样的教学效果。

l

教材配套练习解决方案:

面对教材变化,教和学都得跟进,但又必须是渐进,度的把握对教师又是一个难题,但教师是一人容易实现“转身”,学生是一个群体“转身”相对困难,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是:新老结合,折中过度。体现在教学中的学生作业这个环节上,即要体现教材思想又要照顾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哪就是必须自己精编一套具有专业水准的新教材配套练习;在此,我结合我自己的学生实际,偿试总结出了一个叫“3+3模式”的解决方案,即基本原则是:“技能优先、兼顾思考、掌握梯度”;基本路径:“学生→教材→课标”,目标定位:直指学生收益的最大化,再力求课标要求。

(1)

技能优先

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是技能优先,勿庸置疑。

每个练习的第1题小题,向“基础性、帮助性、检测性”拓展,对学生完成本次练习能提供最有效帮助和支持的知识点及操作技能。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完成本次作业是否存在基础性障碍。

其余各题:按教材中相关部分的“任务、交流、探究、实践”等按以上原则、路径、目标进行改造。

(2)兼顾思考

人脑的工作机制是:问题在先,思考在后,有了思考才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方法”。其大致演变过程是:通过多看受到启发→想别人是怎么做的→产生探究性动机→遇到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个体差异)。

所以,思考环节,我们只要通过实际问题把学生引过去,你就会有收获。另一方面,还必须强调互联网的学习功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有问题“请百度一下”的习惯(学习方法指引:视频、文章等)。

(3)掌握梯度

A、“易→较易→易→较难→选”的练习结构。

B、配相对应的作业提示,包括作业内、外提示。

主要是基于学生离散性的思考。

l

作业评价方式

(1)

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2)

上交、批改:邮件方式。

(3)

作业公示:Excel表→机房或校园网→每周更新两次。

(详见学生作业公示样张)

注:不布置也不收任何的纸质作业,见课就有,有必交,交必改,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公示。

l

精编配套练习方案说明

新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备课模式,自编练习是备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好处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出来;教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的配套练习编制,客观上不可逾越,钻研教材自然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规定动作,最直接效果就是课堂的“一气呵成”。学的方面,由于是给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做,相对容易做到各个层面学生收益的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自编练习可以是地区有别、学校有别、班级有别、学生有别,这样“因材施教”不就实现落地吗,教材高明之极。

注意事项:

由于学生基础离散性很大、不系统,上交作业环节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不交作业,比如,不会建立文件、不会保存、存了找不到、不会发邮件等等基本操作技能问题,所以,精编作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因素,这也是我开学初进行调查的真实用意。

(三)教材有多处错误

(1)

教材第83页倒数第10行。

(2)

P81页的图4-9算法说明与77页图4-7源程序变量使用混乱。

(3)

P79页的顺数第17行“mm$”应改为“xw$”。

(4)

教材《选修1》第3页倒数2、3行,“X≤16”应改为“X≤4”;“Y≤12”应改为“Y≤3”。

二、

教学中的二大困惑

相关政策缺失,带来必然后果,“亡羊补牢”是时候了。

1、

教学上大面积“零起点”学生带来的困惑

四川越西中学2013级2、3班学生入学现状调查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喜欢

学生PC量

家长支持率

经济原因未购

自认为熟练

自认为会上网

自认为会Word

自认会Excel

自认会PPT

自认会Email

会QQ

自认会Baidu

94%

22%

39%

34%

29%

78%

34%

7%

7%

47%

87%

63%

上表说明:

(1)

开学3周后,经过反复清理认定,两个快班140人中不会开机、不会打字的共计15人,普通班可能更多。

(2)

经过练习(补1、补2、补3初中的操作内容)三周6课时上机清理认定,有85%左右的学生是“零起点”。

(3)

传统优生层面也不容乐观,特别是乡下和少数民族学生。

(4)

向学校提交最终“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调查报告”。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新教材,起点提高了不仅仅是教学难度的增加,还使学生起点与教材发生了断裂式的改变;在大面积的传统优生中存在严重的“信息技术学科瓶颈”,这是我校高2013级面临的第一个最为棘手、最为严峻的问题。

通过与其它班级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如果能在初始阶段把它解决好,会走得很顺,如果解决得不好,很快将步入教学上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本人3个月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解决办法:

(1)

补:基本操作+上机时数

利用周日或节假开放机房,1:30——5:30。(绝对不值得推崇)

(2)

教材调整:参见《教材调整意见附表》

效果评价:显示作业公示,比较评价效果。

2、

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率太低带来的困惑

众所周知,要想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即师资、硬件和上机时数,三者缺一不可;而信息技术学科明显区别于传统学科的高成本特点,必使其学科受制于本地方经济发展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这恰好击中了“老、边、穷、少”地区的命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贫富差距,这是个解不开的“死结”,迈不过的“坎”,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学科这个巨大的城乡差距将长期存在。师资就成了唯一能有所作为的选项,也仅仅是个权宜之计。

(1)

师资条件

按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公允点的说法是:还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老、边、穷、少”地区。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应试教育的软环境下,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产生需求,“市场”就会逐渐萎缩,直至消失,这只是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所以,随着新课改政策软环境的改变,一定会加速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优化调整。现在的问题是:决策者,看清楚这个问题没有。

(2)

硬件条件

实际上,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个完成正常教学所需要的场所,在学校学生的作业时间、探究性学习时间、合作学习时间都是很有限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距就源于此、也消于此。

(3)

上机时间条件

众所周知,熟练电脑操作要靠硬件条件支持下的上机时数来积累,从这点上看,城乡学生差距主要来自于节假日,这对,“老、边、穷、少”地区显然只是在“画饼充饥”。

我们把这三个关键要素再作一纵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在“老、边、穷、少”地区师资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真正最大的问题是硬件条件,按现有师资对付大面积的低起点甚至“0起点”学生,已经是绰绰有余。

综上所述,相对于“老、边、穷、少”地区,各种社会矛盾和复杂问题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加之,整个社会系统观念的极端落后,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信息技术学科的退化,要想止住这种退化,只有寄希望于相关的政策改良,让所有问题都浮出水面,才能让我们的决策看得清也辩得明。

四川省越西中学

李加明

2010-12-15

8

篇3: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式 本文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土地,改革,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式 本文简介: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式一、引言纵观我国千年历史,一旦发生土地问题,尤其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越演越烈,必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王朝更替,继而重新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获得和平与安定。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十分重视解决土地问题,打土豪、分田地的愿景,使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式 本文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式

一、引言

纵观我国千年历史,一旦发生土地问题,尤其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越演越烈,必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王朝更替,继而重新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获得和平与安定。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十分重视解决土地问题,打土豪、分田地的愿景,使千千万万的农民成为革命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次土改达成了耕者有其田,赢得广大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与拥护。改革开放之初,第二次土改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稳定了农村。进入新世纪,被媒体称为第三次土改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是适应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土地问题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我国而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及变化都离不开土地,土地制度的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04年至2011年,中共中央更是连续发布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八个一号文件,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同时,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打破体制壁垒,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道路,加速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以解决我国农村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显然,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密切相关。土地是城乡建设的最基本资源和最大平台。一方面,土地为城市大规模扩张提供载体;另一方面,土地的用途决定生产方式和投入产出效率。正是由于土地要素的重要性,农村土地制度也就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土地制度改革过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应该看到,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形成的分散的农户、小块土地与高度市场化之间的确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农地的资本属性更是由于制度的限制难以发挥,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还仅仅是微薄的农业收益等,并且,这些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更为凸显。

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官方都对土地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各种文献汗牛充栋,各项制度改革适时出台。如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2007年成立以来,不断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成就有目共睹。从2008年年底起,江苏省开始试点推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探索研究集聚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然而,改革带来的问题总是要超过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的农地制度改革创新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与争议。探索之路注定是坎坷的,争议也是难免的。当然,社会上和理论界的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农地制度的改革之路更符合现实要求,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鉴于此,本文将系统总结理论界有关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地制度改革的观点,供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参考。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问题评述

(一)农村土地流转

1.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被誉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亮点。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指导下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已经出现。经过多年的实践,其基本的三大原则流转农用、流转有偿、流转自愿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对此的争议并不多。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流转的因素和创新流转方式两大方面。显然,影响流转的因素包括产权结构、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农户的收入结构、流转的价格、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数学者是通过实证分析来确定影响因素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建立稳定的流转市场、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立科学合理的农地经营权价格评价体系、建立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等政策建议。温铁军在其著作《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总结与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农地流转的创新模式,包括山东省平度市的两田制、安徽省阜阳市的反租倒包、河北省临漳县的承租反包等。可以说,这些流转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激励了各地对农地流转形式的探索。之后无论是农民土地合作社,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地信托流转等,从本质上看,都没有脱离之前的范畴。2007年7月1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工商发[2007]17号)。在这份文件中,提出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合伙等企业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此项被形容为将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土地革命的新政策,甫一出台就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巨大争议,众说纷纭。这项被称为股田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土地改革,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后,于2008年被叫停。但是,还是有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如莫于川认为,对于此项革新举措,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之,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之,给予地方政府特别是重庆这样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空间。蒲勇健(2008)也表示他曾经热切关注过股田制公司的情况,觉得其并非一无是处。股田制有它的优点,应该可以和农业合作社并存,目前法律上有障碍,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修改《公司法》等法律内容呢?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依照法律程序申请、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的、使用集体所有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民住宅用地、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乡镇或村级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1999年,现行《土地管理法》实施当年,国土资源部将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全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2002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昆山和海门为全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单位。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一次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进行了界定: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可以依法流转。2005年,广东省出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从2005年10月1日起,广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上市流转。辽宁、上海等地也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改革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目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小产权房。虽然,各地试行之初都明确规定,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但是,非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小产权房建设面积达60多亿平方米,相当于我国房地产业近十年来的开发总量。小产权房数量很大,已成事实。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追逐利益回报高的房地产开发。从国家现今的政策走向来看,小产权房转正无望。但是,现存的小产权房究竟该如何解决,至今也没有定论。对于这一数目庞大、牵涉人很多的小产权房,一味叫停,不寻求解决之道,显然并非长远之计。

(二)双置换土地制度

所谓双置换,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用承包地换城镇社保、宅基地+农村住房置换小区安居房的实施政策,并且置换后的土地不改变其性质和用途,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中,这种农村土地利用模式一方面可以缓解城镇化、工业化用地需求与供给之间日益紧张的形势,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民尤其是非农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对城市户籍利益的诉求。因此,这项政策尤其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2006年,成都市温江区推出双放弃、三保障;2010年,广东省出台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办法中的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户籍;2010年,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中也提出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但后来又调整完善为保留旧衣服,增加新衣服;2010年,江苏无锡出台《关于组织实施农村住宅置换安置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这些地区都表现出对双置换政策的极大兴趣。

开题报告

但是双置换的制度尝试尤其土地换社保的实践探索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争议的焦点也集中在是否应该实行这一制度。

的确,通过土地双置换可以有力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整理,耕地和建设用地都有量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利用,同时也可缓解城市土地的需求压力,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保障全覆盖。同时,在国家耕地保护政策非常严格的环境下,实施以土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的思路不仅解决了农民变市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妥善解决了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问题。

但是,总体看来,理论界的反对声音远高过赞同声音。赞同土地换社保的王东京(2009)也对这项改革提出质疑,认为从理论上看,社保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社保都是政府统筹与个人缴费相结合,而且大头皆由政府出。若让农民用土地换社保,这明显与社保的公共服务性质相抵触。刘守英(2011)认为土地换社保否定了农地承包权的财产功能。现行法律早已明确,承包地是农民的一种财产权利,而社保则是就业者的基本权利,根本不存在互换问题。温铁军(2008)认为土地换社保操作不好,很有可能变成另一种以城市化命名、对农民进行进一步剥夺的方式;同时社保以土地为条件,本身就是对农民的另一种差别待遇。有报道认为地方政府正以罕见的热情拥抱拆村并居行动,其目标很明确,让农民上楼,把腾出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既可以获得城乡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又可以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完成各地GDP的发展目标。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对这一现象忧心忡忡。

2008年,重庆市九龙坡在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双置换试点,高田坎、高峰寺等村的200多户村民通过这项试点转为新市民。虽然实施了优惠政策,但很多农民仍然觉得用土地换城市户口并不划算。这项试点工作推行一年多后,终因对农民吸引力不足而不了了之。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重庆市开县。2010年,《半月谈》第24期刊登专题报道《农转非光环不再,城镇化如何前行》,该报道披露的调查数据显示,3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农转非,不会放弃农业户口和土地,这一比例高于愿意农转非的比例(19%)。该报道指出,当地方政府开始全力推进城镇化时,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

(三)增减挂钩政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核心是将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以此达到总量平衡。这一政策最早始于2004年。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该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2005年,国土资源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并批复了在天津等5省市展开第一批试点工作。随后,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制定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到2009年,国土资源部共批复了24个试点省份。

2008年,重庆市成立全国唯一一家开展地票交易的土地交易所,其本质就是实施增减挂钩政策,地票交易特指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规定程序批准复垦为耕地,严格验收后,作为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以土地交易所为平台进行置换买卖。截至2010年4月30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举行了11场地票拍卖会,共交易了地票85宗,总计1.8万亩,成交金额18.65亿元,成交单价最高达到14.40万元/亩,成交均价为10.36万元/亩。

胡存智(2010)认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土地的整治只会增加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因为它能够使农

开题报告

t>

田得到集中连片的整治,使耕地的质量得到提高。土地增减挂钩很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民更好地致富。李昌平(2011)认为增减挂钩政策,是激活农村巨大内潜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大手笔,是有史以来促进农村发展的最好政策,为偏远农村提供了发展机会。2008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带领他的课题组,对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肯定了成都增减挂钩的实施工作,对成都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诚然,地方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须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演绎成了拆村运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其有关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高度重视。增减挂钩在实践中暴露四大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二是追求土地财政,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三是热衷于整治区位条件好的村庄,四是建设安置高楼,很少考虑生产便民、生活利民因素。在陈锡文(2010)看来,眼下的这场拆农民房的运动实际上是对增减挂钩这一政策的曲解。增减挂钩指标置换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而这些原则从陈锡文接触到的很多省一级干部到县乡级干部,都不太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原则包括:新置换的建设用地指标必须纳入年度计划;通过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获得的土地收益必须全额返还当地人,不许截留;置换只能在县域范围之内进行,不能往中心城市发展。

鉴于地方政府曲解增减挂钩政策带来的诸多问题,2010年12月27日,国务院出台标题为《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这份旨在规范增减挂钩,防止农民被上楼的文件,提出要严格规范,并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同一时期,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地票交易被叫停。

那么,究竟如何正确理解增减挂钩政策?如何规范、完善、细化该项政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周其仁(2011)认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国土资源部的一个制度设计,经过多年来的实验和探索,效果明显,应充分肯定。同时,增减挂钩所涉及的村庄撤并和农民集中居住,不能由政府主导。今后,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利用市场集中形成挂钩指标的价格,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试错的机会。党国英(2010)认为,增减挂钩中的拆村并居总体看来利大于弊,要针对副作用加以防范。如尊重农民意愿,加大农民补贴力度,新建小区各种设施要完备等。郝晋珉(2010)认为,没必要用增减挂钩一词来表示这个活动,这种提法实质上没有将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应该得到哪些益处表述出来,把它看做一种土地利用空间综合调整更恰当。

三、总结与启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曾谈到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存在三大误区。误区之一:片面强调土地规模经营。误区之二:以土地换保障。误区之三:城建地增加同农建地减少挂钩。这三大误区均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农地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显然这不是巧合,土地制度事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大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同时,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局。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深研究,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争取使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积极的进展。

1.尊重各地对土地制度的创新,增强改革的实质性和突破性。诚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是,在制度创新中我们使用试验方法就得不断试错,我们也必须为各地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试错的机会,只有经过证伪和调整,才能接近客观真理,建立更为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各地为所欲为,随意突破法律法规,而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渐进渐行。试验必须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的区间。

此外,各家的观点与争论也成为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理越辩越明,只有经过讨论,改革的措施才能不断完善,才能确保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真正解决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重庆和成都规定农民进城不以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等原有利益为代价,农民的各项权益不因居住地、职业的改变而受到侵害。显然,这项规定是对双置换政策的改进,它顺应时代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消除了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城乡公共服务和福利的差别,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身份,为保护和发展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社会公平化的进程。

2.加强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农地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个单一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制度与其配套。例如,成都的农地制度改革并非单独推进,而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基层治理机制等各项制度和机制变革全面展开,各个环节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目的明确,从而共同谱写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篇章。因此,当前农地制度的改革设计必须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考虑到不同制度间的相互影响,全面推进改革。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通盘考虑,才能真正实现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

同时,上文所述几项土地制度改革措施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关联度较高,一般均是同时采用。因此,在设计中,土地制度本身的改革也必须整体推进,通盘考虑。譬如,江苏部分地区在实施万顷良田工程过程中,通过农地流转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实施双置换政策,将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通过实施增减挂钩政策,获得土地级差收益,从而达到积聚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从实践来看,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理论研究,增强改革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理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已进行了一些探索,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作用。但是改革中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比如,土地制度改革带来诸如农民被上楼、农民

分享收益较少、农地被非法侵占等问题。部分改革地区和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大家提出,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农民自主决定制度变革的推进,政府权力应逐渐退出来,合理分配挂钩收益等。目标虽已提出,达到目标的路径却少有人设计。如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回农村,但如何建立分配机制确保农民的收益呢?农民自愿上楼无可厚非,但是一旦某户农民不愿意,影响整个规划部署怎么办,增减挂钩应让农民通过市场自主决定,怎样让农民自主,成立什么机构,如何确保农民的决策能力呢?这些问题都缺乏具体的研究,也少有实践。此外,成都改良的双置换办法,虽然确保了农民的收益,但是与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并不相符。按照法律规定,土地权利因身份获得,身份取消,权利也应该取消。既然有的家庭已经成为非农户,就应该收回承包地和宅基地。但是,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意味着政府必须提供同样的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而不应该将公共产品作为交换产品。这些矛盾到底该如何解决,尚无定论。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将使我们的改革之路走得更为稳妥和顺利。

4.明确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民生计,确保农民利益;维持农村稳定,确保农村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确保农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而不是为了地方财政利益、地方开发建设。决不能披上改革的外衣,大肆侵占农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比如,笔者发现我们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就忽略了土地的本质用途农业生产,而将目光投向农地与建设用地的级差收益、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的转移、城镇化的加快,似乎这些问题解决了,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也就自然实现了。有的学者认为,实行双置换政策后,留在农村的那些没有上楼的农民也因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入大增。的确,农业经营的规模会扩大,集中的农地一般都到了集体组织手中,用来搞项目农业,对外招商,希望有识之士投资农业;一旦成功引资,就可以发展规模高效农业,获得收益。但是这样的经营也意味着农民和农业收益断绝了联系,尤其是没有上楼的农民,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逐步丧失。流转土地的农民也许还能获得些许分红,没有流转的农民还是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规模收益与之无关。难道,这就是我们今后农业生产的模式?同时,根据调研,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业主有的是为了蓄意套取政府优惠政策,获得足够的政府补贴之后,便开始缩减投资或转移投资。再加上有的投资者只顾自身利益,对农村和土地缺乏感情,对流转的土地实行短期化的掠夺式经营,存在降低流转土地质量和改变用地性质行为。还有的业主在项目失败后置毁坏的耕地于不顾,甚至一夜蒸发,将复耕责任抛给地方政府,导致耕地遭到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土地问题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于建嵘的调研,当前因土地问题引发的事件已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值得反思与警惕。因此,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改革之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了然于心。

作文

    以上《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电视背景墙常用装修方式介绍》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