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我看《月球之谜》语文教学

日期:2019-04-19  类别:教学反思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一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课

——我看《月球之谜》的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教学始终围绕“谜”字展开多维的言语实践。以发现课文写了哪些谜为重点,在获取信息、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发现作者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并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和运用,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和积极的思维中,体验到月球的神秘,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诗词,让科普文教学有根

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继承,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董老师用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敏锐地捕捉到了本篇文章中“月亮”这个极受文人寄情的意象,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安排学生“看图猜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学生或熟悉、或陌生,但读起来的顺口和画面给人的亲切感,一下子让课堂充满了温情和诗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延伸,董老师请学生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这样做,既使课堂结构严谨、完整、前后呼应,又给学生指明了本课学习的方向、语文学习的方向。再一次将古诗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学习引入课堂、导向课外。

如果,老师具有诗词拓展和运用的观念,哪怕是科普文的教学都有意识地渗透和熏陶,并加以引导和吟诵,让学生成了有根的人,他们的文化底蕴一定会越来越丰厚。这就是语文味。

二、字词,让科普文教学落地

字词,是构成句子、段落、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能否准确地运用字词,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尺之一。小学阶段,字词教学并不是一二年级老师的专利,每个年段都应重视字词教学。董老师对本课的字词教学设计颇具匠心。

首先,体现在“遐想”一词的教学。董老师请学生看图猜古诗之后,问:“从小到大,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想法?”孩子们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指出:像这样面对某种事物产生很多很远的联想,就叫做“遐想”。接着学生读这个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遐想”的意思,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具体化、清晰化,那么运用起来,与近义词混淆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第二,体现在学词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词语特点,董老师采用情境理解、找近义词、查字典、据词定义等方法理解意思,避免枯燥,又扎实有效。比如“令人费解”这个词,理解了“费”和“解”之后再来理解整个词语,理解了整个词语之后老师又巧妙地利用这个词语问:“再看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到费解?”如果课堂中能多一些类似的活学活用,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第三,体现在生字书写的指导。本堂课,董老师重点选择了“奥”和“临”进行书写指导。“奥”的第三笔“横折”,学生往往容易写成“横折钩”,示范书写的时候,董老师的一问“第三笔是什么”,非常及时,给了学生以警醒。“临”是一个会意字,董老师边指导边做动作解释“临”字的意义:这个字,是说古代有一个人,站在那里,眼睛往下看。突然老师问:“下面几竖?”学生纷纷说“两竖”,几次追问后仍有孩子说“两竖”,经过再一次的观察,终于统一:一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由不明到明的过程,一笔一画都是那么讲究,都得注意书写。在课堂练习中,董老师还设计了一段话,请学生填写几个生字,其中就包括“奥”和“临”这两个字。在进行了难点突破以后,学生书写的正确率非常高。

抓住字词展开教学,无论何种文体,都得一丝不苟地进行。字词教学,让课堂学习接了“语文”这片沃土的地气,落地方能生根,这也是语文味。

三、问句,让科普文教学有魂

问句,对孩子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已经会问问题了。但对于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很少有人会想到从“语言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提炼,并加以系统地指导,规范孩子的语言。但董老师想到了!

董老师抓住题眼“谜”,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谜,划出来,交流。学生找到了带问号的“谜”,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到不带问号的“谜”。同样表达“谜”,但表达方式却不同——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一层。

进行比较后,学生发现有的“谜”容易找,是因为有问号,有的“谜”不易找到,是因为不带问号。董老师先请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疑问的词,经过回忆梳理,学生对疑问词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同样表达疑问,却有那么多不同的问法——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二层。

接下来,董老师请学生把不带问号的“谜”也用带问号的形式来表达。真是高明的招数——又一次课堂现场的活学活用!因为句子比较长、比较复杂,学生在用疑问形式表达时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董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把“为什么”分别放在句子前、句子中、句子后来提问;使用了“为什么”这个疑问词,又引导学生用“怎么”来提问,当把“怎么”放在句子后面的时候,得适当增加几个字,变成“怎么回事”。同一个疑问词,可以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上——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三层。

当孩子们领略了分别从地球上看月球和在月球上看月球的不同,董老师以此对比激发孩子的提问欲望,拨动孩子好问的弦,请他们选用合适的疑问词把想问的内容写下来。产生疑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发问,并且要选用合适的疑问词,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清楚——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四层。

结课时候,董老师又是一连串的疑问,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

经过一层一层有序的指导,“谜”被充分挖掘,形成了本堂课的灵魂之所在,围绕着“谜”,学生对“问句的表达”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使用”到“有意识使用”,再走向“无意识使用”的过程,当然,最后的“无意识使用”高于第一个,它是一种“无法”胜“有法”的境界。而这些知识,都是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文味是也!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诗词、字词、问句,还是课堂上展示的对总分结构段落的处理,都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它在向我们传达着一条信息: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信号很强!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以上《我看《月球之谜》语文教学》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教学反思»我看《月球之谜》语文教学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我看《月球之谜》语文教学》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