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遇见真实你第一届读书交流好书推荐活动暨重读《活着》有感

遇见真实的你第一届读书交流好书推荐活动暨重读《活着》有感
在我的家中珍藏着两本余华的《活着》。
其中一本,2008年版,作家出版社出版,红色的封面上有我国著名画家韩美林篆刻的“余华”二字。这本书是我于xxxx年4月随同海口一中的部分领导,在北京十一学校参观考察期间,参与学生组织的午间跳蚤市场的学生书摊上购得。我清晰地记得,在午间书市,我与那位俊朗的十二岁的男孩短暂的交流之后,他应我的请求在书的扉页写下的留言及签名“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十一学校王昱森”。他说,不论人类社会,还是我们的国家都应该不断地追求完美,让人们不再经受苦难。这本书,这位12岁的小男生,还有他那远大的志向让我记住了北京十一学校,记住了这一个学生组织的午间书市……
第二本是精装本。它是我购买的《余华长篇小说全集》四本之中的一本,xxxx年版,作家出版社出版,水墨色的封面上有余华的签名。这是今年我与女儿到广州办理签证后,在广州购书中心六楼购得,一起购得的图书还有《陈寅恪全集》。记得书屋主人曾感言:现在都市读书人越来越少,书屋难以为续。环顾书屋四周,我发现在此书屋里摆放的图书皆为大家、名家之作,它不同于其它满装着流行书籍或功利应考书籍的书店。我在书屋购书的近三个小时内,唯有一儒雅的老者在此屋住足静读,难怪书屋主人有此感言。我想书屋难以为续的原因可能还的一个,那就是今天的网络世界越来越丰富,网上购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是,我还是非常留恋在书店里徜佯在书海中的那一种别样的感觉。因此,有空时逛书店的热情依然没减。
家中还有一些余华的其它作品,比如《现实一种》。
自从xxxx年在北京飞回海口的途中第一次阅读了《活着》之后,我一直排斥余华。虽然知道他的作品曾获得众多国际大奖,但是总觉得他的作品过于沉重,在阅读过程中太多的苦难让人时几乎无法呼吸,找不到阅读的快乐。家里藏有的余华的作品与我似乎只有那本红色封面的《活着》是一种偶遇,其它作品则都只是女儿自己的,我从来没有对它们的阅读计划
昨天在学校读书交流活动中,年青美丽、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冬儿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她与《活着》的故事,谈到了她对于余华的解读,也谈到了《活着》给予她的对苦难的理解。短短的20多分钟,从冬儿坚定的眼神与充满磁性魅力的话语中,我突然觉得我对于《活着》的理解是如此的片面与肤浅。
冬儿老师在结束语中说到:“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感谢你,冬儿!你让我鼓起了重新阅读余华的勇气。
当晚,我重新调整了阅读的方向:从阅读女儿18岁时第二次阅读《活着》时写下的读后感开始,重新阅读家中藏有的余华的所有作品。
正如女儿在感言所写“的确,福贵是不幸的,但是这所谓‘不幸’也仅仅是我们对他一生的理解。他也有他幸福时刻啊,儿子的出世,妻子的归来,赌气的儿子牵着自己为他买来的山羊又兴高采烈的走在了前头,女儿出嫁时女婿为了他的那句嘱咐大摆筵席……他用心体味着丝丝快乐,就像他咬牙度过悲伤一样。”十八岁的女儿从苦难中读出了主人翁丝丝的快乐,理解了是这些苦难中的快乐的力量。正如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所写到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我想,我得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重新阅读余华。如余华在日文版自序所写: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从一本《活着》,从余华的作品中我应该读出更为宽广的世界,更为厚重的思想内涵。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