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我评课稿:政治语文历史

各位老师,下午好!下面由我对实验班的三节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方景旭主任的一节政治课,杨方主任的一节语文课,王传坤老师的一节历史课。现在按照听课的时间顺序逐一进行点评。

方主任讲的是一节复习课,课题为《唯物辩证法》。方主任首先以简洁的语言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复习内容的大体框架,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三个主要框题;接下来给学生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阅课本,补充框架内容;之后,找一名同学板演填写的内容,而其他同学则利用这一时间对照教辅材料《课堂新坐标》上给出的网络,修正自建的网络;网络构建完毕后,方主任结合网络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精讲点拨;最后几分钟方主任结合课本上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突出的优点表现在:

一、学生活动充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学生自查课本,自建网络,自我核对,自我校正,活动非常充分;即使在点拨知识点时,方主任也一直在提问学生,一直在引导着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我认为,学生自查课本,自建网络,自我矫正的复习方式要比老师泛泛的重复一遍新授内容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这是因为,文综等以记忆为主的科目(包括生物),在复习时简单的重复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老师也讲得非常辛苦。让学生自己动手形成网络则印象要深刻得多。因此,我认为,方主任的复习模式给文综科目的复习提供了又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文综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二、复习步骤完整连贯,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老师明确目标,学生自读教材,自建网络,学生对照教辅材料修正网络,老师根据网络精讲点拨诱思提问,最后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非常的连贯完整,过渡非常自然。同时,重点问题以三角符号标出,并重点讲解,强调的非常到位。

三、教学机智运用合理恰当,不失时机

上课期间,教室的门突然被大风吹开。方主任及时抓住这一突发现象,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系课本,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因果联系这一哲学概念,效果很好。本来只是一次突发的自然现象,方主任能抓住机会,及时联系到所讲内容,表现出了很高的教学机智。

提一点建议:如果在训练阶段,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组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仅仅是思维训练形式上似乎单薄了一些。

杨主任的课整体上讲是一节复习课,内容为字音复习专题。在正式开始本节的复习内容之前,杨主任现对上一节课留的作业,也就是2008年聊城市高三二模考试的部分试题进行了讲评,然后进入了正式内容的复习。总体上看,杨主任的课是很成功的。表现在:

一、讲解语调准确,语流顺畅,节奏适中

杨主任讲课有板有眼,有张有弛,节奏把握十分准确到位;语调抑扬顿挫,标准流畅声情并茂,教态亲和自然,语速快慢有序,错落有致,表现出很高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觉听语文老师的课和听其他学科的课就是不一样。这种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而是一种长期有意磨练的结果。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向杨主任那样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与学生互动良好,气氛活跃

上扬主任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学生一直在“插话接舌”,但学生插的话不是废话,而是对老师讲解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学生思路一直跟着老

师思路走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与老师呼应的程度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把标尺,是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的表现。我认为,这也是一位高水平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老师专业知识非常丰富深厚,水平不可谓不高。如果让这些老师参加考试,拿高分儿肯定不成问题。但是,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使然。如果老师一味滔滔不绝干巴巴的讲,完全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最后势必会导致学生最终忍无可忍,不再给老师面子了。因此,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同步。这就要求老师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咱们讲的课才受学生的欢迎。

三、总结归纳完善系统,举例翔实充分

杨主任在复习字音题的考察类型时,归纳的十分完善,涵盖了高考中的所有考查形式。如:同音异形字,形似音异字,习惯误读字,多音字,形声字等等。并且每一类型都配以大量的实例,同时结合了生活中人们常犯的读音错误。因此,学生印象非常深刻,气氛也相当活跃。

我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讲解试卷时缺乏了对试题的评价和对学生做答情况的分析。当然,这与当天阅卷机出现故障有关;再一点就是,老师的讲解还是多了一些,缺乏必要的对应训练。我想杨主任如果能在这方面注意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王传坤老实讲的是一节历史新授课,课题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王老师明确本节目标之后,首先安排学生回顾记忆以往学习过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20世纪毛泽东思想确立这一段的中国思想史,同时老师板书本节网络框架;然后以提问的方式简要复习了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思想史;接着学生依据教师板书的网络先自行阅读教材;最后老师按照网络进行了新授讲解。

从总体上说,王老师的这节课较为成功,体会较深的优点表现在:

一、重视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国思想文化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老师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先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了20世纪之前的中国思想发展史。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的掌握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与本课的内容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网络,便于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我认为,王老师在前挂后连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

二、重视知识网络在教学中的构建和使用

开学以来,没少听了王老师的课。每一节课王老师都会在黑板上板书当堂内容的知识网络框架。可以说,构建知识网络已经成了王老师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好。一是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二是便于老师的讲解,不至于遗漏知识点,同时还纲举目张,一目了然,非常的清晰。我想文综的许多科目也是这么做的,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使用。

三、重视对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比如,在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时,课本上只是提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具体是哪些新变化?与“三个代表”的提出有什么联系?课本上没有涉及。王老师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到国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再到党的内部成员构成的变化,挖掘的非常深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一些分析题上失分。可以说王老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做的很到位。

提两点建议与王老师商

榷:一是历史课比较容易上得气氛活跃一些,看王老师能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一下语流语调的变化,在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时用较为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一下气氛。再就是讲的还是多。我想如果能够使用学案是否可以节省出一些时间用于训练?本节课由于时间的原因,没能进行当堂训练,与讲得多有很大的关系。建议在教学中能够坚持使用学案,这样会节省一些时间。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