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听课反思

刘梦觉老师的这堂课确实有许多特别之处,作为一个听课者,我先描述一下我所看到的学生在这堂课上的学习情况。
1.学生是真正的发现者。
有的老师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先告诉或者变相告诉学生“凤辣子”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的女人。共识达成以后,就是求证,让学生依据文本证明“凤辣子”的这些特点。这种“演绎式”的教学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本质上是接受式的阅读。由于“主题先行”,学生的“发现”只是为了印证这个主题,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建构,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这堂课里,“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其中会有一些偏差和错误,但通过细细阅读文本,他们的有些想法是跟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接近,跟前人和今人的大多数见解比较一致。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是一个探究者,他们是在进行探究和创造的阅读。
2.学生享受着发现的快乐
学生的“发现”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引导。我们听到一些课,老师也鼓励学生去探索,也启发学生去发现,但是学生并没有学习欲望和激情,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劲。但在这堂课里,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兴味盎然。这可能跟课堂上的“问题”有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质量不高:有的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性;有的问题过深,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堂课中的问题确实值得“观察”和分析,我们不妨回顾和梳理一下:
初读:凤辣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情、泼辣等)
二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凤辣子”的热情?(聚焦关键语段)
三读:既是热情,她问了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讨好贾母、炫耀自己)
四读:凤辣子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精明、有心机)
这一套“组合拳”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冲突:刚刚认为凤辣子是热情的,突然又感到“凤辣子”有可能别有用意。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反思。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学生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乐此不疲地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探究,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凤辣子的认识也逐渐丰满起来。
3.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一些阅读策略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教学专家诺德曼一再强调:人不是天生喜欢阅读的,也不是天生会阅读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带领孩子学习“怎么读”。在这堂课刚开始时,学生对“凤辣子”的印象是富贵漂亮、大胆泼辣、热情善良。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自己对初始建构起来的想法怀疑了,动摇了,他们发现“凤辣子”的热情只是表面的装腔作势,凤辣子的关切并非出自内心。随着对凤辣子语言和行动的进一步研读,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在这次充分展开的阅读过程中也体验到了一些阅读策略:先大胆说出初读后的感受,然后找出心存疑惑的部分;重读文章,寻找细节,提出新的甚至完全不同的观点;跟同伴交流,确认或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阅读策略是可以迁移可以应用的。蒋老师的课不是以“教这一课”为目的,而是以“这一课为例”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课的意义就比较深远。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刘老师能做到这一点,跟蒋老师自己的教学观有关。通过对蒋老师课堂的观察,特别是和蒋老师的“对话”,我们能大致感受到蒋老师追求的是一种“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
4.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今天我们都认识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蒋老师刚才介绍他在课前“访谈”了学生,是以生为本的做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课前不一定要“访谈”学生(当然,能这样做最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等等。
正因为蒋老师注重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所以他敢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畅谈对“凤辣子”的印象,因为他知道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凤辣子的泼辣、放纵、放诞无礼,老师不引领不帮助他们也知道,学生已经知道的就不必再去纠缠。所以当学生说“凤辣子”是一个很热情的人的时候,蒋老师能够神情自若,还不慌不忙地让孩子把自己的体会写到黑板上。因为他早就知道学生在缺乏整体认知的情况下,读这一个小小的片段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也就想好了应对之策,在课堂上能从容地指点和引导。
5.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站在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需求。接下来我们就要想,我们怎么帮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怎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帮孩子克服困难?怎么引导孩子从错误走向正确?
观察蒋老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蒋老师的做法是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