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听课随感

在笔者心里,好的语文课各有特色,有的生动活泼,活动设计新颖有趣,特别吸引学生、利于培养语文学习情趣;有的文本解读新颖深刻,有真知灼见,能在理解课文方面引领学生真正提高一个层次,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研究欲;有的则读写结合,在指导阅读中潜移默化的指导了写作,探索了文本构成的奥秘,使语文课成了融“语言”和“文学”真正于一体的指导课;有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教师语言,课堂贯穿了清雅高洁的文学韵味,使课堂成了一次在美好文学海洋泛舟的路程……
有一种“沉浸”叫收获,有一种“聆听”叫悟道,有一种“观察”叫研习。在这次的全情投入听课中,我觉得它们也各有千秋,带给我许多美好的感受和深深的启迪;虽众评不一,但于我,仍有很多沉淀和思考。
首先,“文本”是语文课首先面对的学习的重要载体。对文本理解深透是上课的基础。除了备学生意外,备“文本”是最为重要的了。“文本”分析应就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构成,加以解析。形式方面,如作品的文体意识、布局谋篇意识、语言构成风格、叙述视角的融入,甚至标点符号的应用,都可以成为分析的对象。形式与内容其实是完整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写作内容,就需要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与之匹配。例如徐志摩在xxx年代的何去何从的迷惘就被隐晦的抒写在了《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里,而诗歌这种体裁是非常适合情感的隐藏和寻觅的;而张爱玲对于浮华人生最深刻的体悟只有通过一篇篇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承载了,作家对数十载人世的智慧体悟全部透过那一段段一针见血的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浮现出来。而同样是领悟人生,毕淑敏和龙应台就偏爱于写作一篇篇蕴含真情与哲思的散文来抒怀了。所以,文本的形式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作家要表达内容的特质是紧密一体的,要解读文本,必须重视作品的形式和作家的情感渗透。
课堂与作者写作思路的高度圆融一致
因此,我首先发现这次的各课都很重视文本品读,善于从文本中觅得作家暗藏的心迹,并把它条分缕析出来。他们对课文的写作框架的把握都比较精准:从《音乐巨人贝多芬》到《海燕》,再到《小圣施威降大圣》,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动物形象的刻画或者对故事发展进程的细致品读,无一例外。例如对贝多芬的介绍,上课老师就敏锐的把握到了作者是从“佣人”的角度到“客人”的角度再到音乐家“本人”的角度来逐层深入的描写的,这由表及里的分析顺序是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的,更是一种对人物由外在表现到精神层里的深入剖析;最后,通过把握“同客人谈话最核心的话题”一问来巧妙指向人物的精神内核,突出了他的“精神巨人”的特质,暗合了题目“音乐巨人”四字。
课堂分析与文本精神的高度和谐完美
而《海燕》,作家由眼前的小燕子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抒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其间一咏三叹,巧妙的融眼前和过去于无迹,画面晕染开去,朦胧而炽热的思乡之情被表达的含蓄而隽永!文章没有丝毫的雕琢斧痕,行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上课老师就精准的悟到了这一切,通过文字的描绘深入到对文本内在发现了作家写作的匠心所在:“反挑”的艺术手法的巧妙无痕的运用。“反挑笔法”不是从眼前的实景写起,而是宕开一笔,通过奇妙的想象,据实构虚,从远处的虚景落墨,然后再描绘眼前实景的写法。也就是一变传统的由近及远为由远到近,由实及虚为由虚到实的写法。在《海燕》中,郑振铎在旅欧途中的一艘船上,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上,看到一群群的海燕,在绝美的海天图中飞翔、憩息(这是实景、近景),他的眼前立刻浮现出故乡的燕子,即乡燕(这是远景虚景),作者的思绪立即跨越时空,飞回到他思念的故乡、祖国,那里有他的亲人和同胞,那里正笼罩在国民党xxx派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状物抒情,通过海燕、乡燕的描写,抒写缕缕思乡之情,其构思可谓巧夺天工。然而,在写法上,作者没有从眼前的海燕写起,而是宕开一笔,从思想感情的高峰落笔,写乡燕,描写故乡的春燕图,直到呼出郁结于胸中的一缕两缕乡愁,才转过来写眼前的实景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