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语文导读研究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源起】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是想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条“腿”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实在有些势单力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读整本的书”,人教版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也加强了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那么,如何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及课外,给学生打开阅读名著的窗口,使其相互融通?我们决定以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研究名著导读的有效策略。
  【比较】
  ▲单元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编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十二册第五组“外国的人与事”中,与《凡卡》《鲁滨孙漂流记(缩写)》《奴隶英雄》同为一组。导读提示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关注人物命运,对有些人物的非同寻常的经历产生兴趣,受到启发。这是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六(下)“外国名篇名著之窗”单元中,也编排了前三篇课文,并增加《汤姆.索亚历险记》(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名著,既与文学大师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的的多样文化。两套教材在单元内容上虽有重合,但主题和要求却有差别,前者是常规的阅读课教学,后者“外国名篇名著”单元却像一扇窗,不仅借一篇课文的教学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交流,还要洞开广阔的阅读殿堂,让学生课外去主动阅读作家的整本名著。
  ▲教学目标
  我曾经在十多年前就教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年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心同情小女孩的命运,产生对冷酷的剥削制度的痛恨,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时,我紧扣小女孩的五次美好幻想,通过感情朗读,把“美好”与残酷的现实做对比,鼓励学生谈出体会,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痛恨黑暗社会、同情小女孩的悲苦命运。说实在话,政治性、思想性太强,重人文而轻工具,得意而忘言啊!而且,教学完全是孤立的站在“独篇课文”的角度,就课文教课文,缺少大语文的广度和深度。
  今天再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它在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已不再单一,课内要向课外延伸,“独篇”要带动“整本”,它的学习一定有别于其他精读课文的学习。阅读时,除了名著中人物的悲苦命运需要关注、文本虚实结合的表达需要体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感受之外,大师的思想、大师的生活、大师的语言更需要去亲近。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何疏导有效的读书方法,如何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又如何使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持久而绵长……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探索】名著导读导什么?
  ▲问题激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可以说家喻户晓,对于伴着童话成长的孩子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可能他们童年的枕畔早已被同情小女孩悲苦命运的泪水沾湿过。对于如此熟识的故事,孩子今天再读的意义何在?学生深入读书的兴趣点究竟又在哪里?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读书有这样的体验,初读时可能只关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再读时,我们会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字背后究竟还有怎样的深意?时隔许多年再读,许多感慨如浪涌来,可能还会感同身受,发出曾经沧海的慨叹。我们每一次阅读总能把不同时期的“我”放进作品中去,从而“常读常新”。学生呢,随着阅历的丰富,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仅仅是孩提时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吗,还会带给他们怎样的思考?
  当我们再一次聚焦文本时,我们开始探究这部作品在今天之于学生的意义。《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的主体部分是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寒冷时想有暖和的大火炉,饥饿时想有喷香的烤鹅,现实中没有欢乐却想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生活中没有亲情想投入奶奶的怀抱……它在告诉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生活虽然有苦难和困窘,但却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想,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今日中国的另一层现实意义。在读完可怜的小女孩擦然火柴的几次幻觉之后,我们又把目光聚焦在文本的最后一段,“……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曾经的幸福是什么?这一次一次的幻觉是那般凄美,她内心最渴望的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是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点,是否是让学生的思索走向深入的生长点?我们决定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常读”中完成“常新”的解读。
  ▲方法导航
  高年级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上,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近书籍、阅读书籍。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边读边思、批注阅读感受、读出疑问……但他们读书时常常在情节上打转,距离自觉的独立的运用阅读方法似乎还有一段距离,换言之,阅读方法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阅读习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他们已掌握的方法进行梳理提升,引导其亲历阅读过程,在阅读时自觉使用,逐渐把方法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自我阅读的方式。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张读书记录卡(有摘抄,有新的感悟,有作家作品的其它信息提取等),鼓励学生随时记录读书心得。记录卡是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逐步完成的,是学生读书深入有效度的全程记录。

TAG标签: